
阑尾炎手术是外科常见的腹部小手术,但术后24小时是伤口的“黄金期”。若护理不当,可能引发红肿热痛、渗液流脓等感染问题,不利于伤口恢复。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从伤口护理、饮食调整、活动禁忌等方面,教你科学应对“黄金”24小时。
伤口护理:清洁干燥是关键
术后伤口的愈合需要无菌环境,任何污染因素都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突破口”。因此,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1. 观察伤口状态
术后24小时内,护士会定期更换敷料(覆盖伤口的纱布)。此时需注意:
正常表现:伤口轻微疼痛、无渗液或少量淡红色渗液(属正常组织液)。
异常信号:敷料被大量鲜血浸透、伤口红肿发热、渗液发黄或有异味、疼痛加剧。若出现这些情况,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2. 正确更换敷料
准备物品:换药包、镊子、医用胶布、碘伏、棉球等。
操作要点:
轻轻揭开旧敷料,避免拉扯伤口。
先用碘伏消毒,以伤口为中心向周围消毒,半径约10厘米。
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覆盖新的无菌纱布,从下向上轻轻按压,使敷料贴紧皮肤,用胶布固定,注意不要留有死腔,导致感染。
注意:若伤口有缝线,切勿自行触碰或拉扯;若敷料与伤口粘连,可用生理盐水浸润后再揭开。
3. 避免污染伤口
保持衣物清洁:穿干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避免摩擦伤口。
防止沾水:术后24小时内避免洗澡,可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其他部位;若需清洁伤口周围,可用防水贴完全遮盖敷料。
远离污染源:避免接触灰尘、宠物毛发等可能携带细菌的物品。
二、饮食管理:从流食过渡,避免刺激肠道
术后24小时内,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饮食需循序渐进,以减少对伤口的刺激。
1. 术后初期(6小时内):禁食禁水
麻醉未完全消退时,需严格禁食禁水,可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营养。
2. 术后6-24小时:流食为主
推荐食物:米汤、藕粉、稀粥汤(去米粒)、蔬菜汁、果汁(温热、无渣)。
禁忌食物:
牛奶、豆浆:易产气,引发腹胀。
甜食、油腻食物: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加重恶心感。
固体食物:如馒头、米饭,可能增加肠道负担。
进食原则:少量多次(每次50-100毫升),间隔2-3小时一次;温度以温热为宜,避免过冷或过热。
三、活动与休息:平衡“动”与“静”
术后24小时可以下床适度活动以促进恢复,但需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伤口裂开。
1. 卧床休息为主
体位:平卧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度),可减轻腹部张力,缓解伤口疼痛。
翻身技巧: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避免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翻身时需保持头、肩、腰、臀在同一轴线上,减少伤口牵拉。
2. 适度活动下肢
目的:预防深静脉血栓(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血液淤积,形成血栓)。
方法:
踝泵运动:每小时做5-10次,即缓慢勾脚尖(背伸)→绷脚尖(跖屈),循环进行。
屈膝抬腿:在床上缓慢抬起双腿至45度,保持5秒后放下,重复10次/组,每小时1组。
3. 避免剧烈活动
禁忌行为:咳嗽、打喷嚏时捂住伤口;避免突然坐起或站立;禁止提重物、弯腰系鞋带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四、疼痛与发热管理:及时沟通,勿自行用药
1. 伤口疼痛
术后24小时内,伤口疼痛属正常现象。若疼痛较轻,可通过深呼吸、放松肌肉等缓解;若疼痛明显,可按医嘱使用止痛药(如布洛芬),但需注意:
避免空腹服药,以防刺激胃黏膜。
切勿自行增加剂量或频率。
2. 体温升高
术后轻微发热(体温<38.5℃)可能是身体对手术的应激反应,通常无需特殊处理;若体温持续升高或超过38.5℃,可能提示感染,需立即告知医生。
五、预防感染的“加分项”
1. 保持环境清洁
病房需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床单、被罩需每日更换,避免细菌滋生。
2. 戒烟
吸烟会收缩血管,影响伤口血供,延缓愈合;二手烟同样有害,家属需配合避免在病房内吸烟。
3. 心理放松
焦虑情绪会降低免疫力,可通过听音乐、与家人聊天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
结语
阑尾炎术后24小时的护理,核心是“清洁、适度、观察”。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合理饮食、早期适度活动、及时沟通异常症状,就能为伤口愈合创造最佳条件。记住:科学护理能缩短恢复时间、降低感染风险,从细节做起,让身体更快重回健康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