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临床治疗里,有许多特殊患者因为疾病影响无法通过口服饮食的方式获取足够营养,如重症监护室内的病患、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病患等,针对此类患者,医生们会选择提供肠外营养支持,也就是用静脉输液的方式为患者补充各种所需营养素如脂肪乳、氨基酸、白蛋白、维生素、电解质等,对患者的生存、恢复有着重大意义。但肠外营养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营养素的选择,也与护理紧密相连。科学合理的护理能助力患者加速康复,直接关系到治疗安全与康复质量。 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肠外营养护理的世界,看看如何依托护理中的点滴关怀,为健康赋能。
肠外营养是指利用静脉途径提供给患者人体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素,在营养素的使用上,需要做到即用即配,配制的全流程都需要保持严格无菌,并在操作台面上完成,配制液可以装在容量为3L的输液袋里,将其放置冰箱内保存,冰箱温度控制在4℃。
肠外营养剂,给身体“加油”的特殊“食材”
1.葡萄糖:身体能量的主力军。
葡萄糖就是“身体能量加油站的主力军”,大概能够为人体提供50%的能量;当然在“加油”时需要结合患者的血糖情况调整,以此来避免血糖忽高忽低的波动。
2.脂肪:能量与必需脂肪酸双供应
脂肪乳分长链/中长链剂型,需控制输注速度,避免出现血液中脂肪过多,导致身体不适。它还可以更好地吸收维生素A、D、E、K,俗称“脂溶性维生素”。
3.氨基酸:身体修复的“小积木”
氨基酸也是肠外营养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蛋白质的基础单位,可以有效地维持人体的氮平衡,同时推动组织修复与免疫合成,效果相当显著。
4.维生素和矿物质:身体运转的“小管家”
脂溶性(A、D、E、K)与水溶性(B族、C)维生素调节代谢,钾、钠、钙、镁等电解质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好比“炒菜调味”需要结合需求放调料,做到精准搭配。
肠外营养如何输注?两种常见方法
1.周围静脉营养:简单又有“小限制”
这种是使用四肢浅表静脉输注营养液,好处是护士操作简单,但通常仅适用于营养支持时间在两周以内的患者,否则四肢血管会“闹脾气”红肿热痛。
2.中心静脉营养:“深层补给路线”
和周围静脉营养相反,主要是通过颈内和锁骨下等位置的大静脉输注营养,因为它能耐受高浓度、大容量的营养液。它适用于需要营养支持时间在两周以上的患者,血管也会与您和谐相处。
肠外营养护理方法:守好“营养通道”
1.静脉导管全周期精细维护
静脉导管是肠外营养进入体内的“大门”,需要好好守护,一定记住三个关键词:无菌、固定、畅通。
输注的时候,医护得像“侦察兵”:盯着患者的体温和抽血指标,重点是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等。
2.为什么护理要这么“讲究”?
有人问“不就是输液嘛,这么麻烦干嘛?”因为肠外营养是绕开胃肠直接补给的,稍有不慎就会出大问题:导管感染会让人发烧、败血症;营养没给对,血糖、电解质乱套,身体也跟着捣乱。“讲究”就是为了让“油加得顺、加得安全”,身体才能“跑得稳”。
肠外营养是一场以专业为舟、关怀为帆的健康守护之旅。从中心静脉营养的精准输注到导管维护、病情观察,每一步都凝聚着医护的心血,也离不开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科学护理”让肠外营养这一特殊“补给”,真正成为康复助力。愿这些知识让“点滴关怀”持续汇聚,为生命续航、为健康添彩,携手迎来充满活力的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