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检或看病时,医生常会叮嘱“明天早上空腹来抽血”。很多人以为“空腹”就是饿着肚子,甚至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不吃不喝,结果抽血时头晕眼花。其实,空腹抽血≠长时间饿肚子,错误的准备方式反而可能影响检查结果。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空腹抽血的正确做法,以及常见的检验前准备误区。
一、为什么有些检查需要空腹?
空腹抽血主要是为了避免食物对某些检测指标的干扰。例如:
1.血糖、血脂:进食后血糖、甘油三酯会升高,影响医生对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判断。
2.肝功能:高脂饮食可能导致转氨酶短暂升高,误判为肝损伤。
3.肾功能:蛋白质代谢产物(如尿素氮、肌酐)可能受饮食影响。
4.激素类检查: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进食会干扰其分泌规律。
但并非所有检查都需要严格空腹,比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等通常不受饮食影响。
二、空腹抽血的正确做法
1. 空腹≠长时间不进食
医学上的“空腹”:指抽血前8~12小时不摄入热量(可以少量喝水)。
错误做法:有些人从前一天晚上就不吃不喝,甚至超过14小时,反而可能导致血糖偏低、血液浓缩,影响结果。
2. 空腹期间可以喝水吗?
可以喝少量白开水(200ml以内),避免大量饮水或喝含糖、咖啡因的饮料。
不能喝:牛奶、果汁、茶、咖啡等,因为它们含有热量或成分可能干扰检测。
3. 空腹抽血的最佳时间
建议早上8~10点完成抽血,超过10点后,人体激素水平可能自然波动,影响部分结果(如皮质醇)。
三、常见检验项目的准备误区
1. 血糖检查:别饿太久
误区:有些人为了“让血糖更低”,刻意饿一整天。
真相:饥饿超过12小时可能导致“反应性高血糖”(身体应激反应),反而使血糖升高。
正确做法:正常吃晚餐,空腹8~10小时即可。
2. 血脂检查:检查前三天清淡饮食
误区:抽血前一天才临时吃素,以为这样血脂会降低。
真相: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受近期饮食影响较大,建议抽血前3天保持日常饮食,避免刻意低脂或暴饮暴食。
3. 尿常规:用晨尿
误区:有人认为“只要空腹,任何时间的尿都可以”。
真相:晨尿浓度高,更容易发现异常(如蛋白尿)。如果无法留晨尿,至少保证尿液在膀胱内留存4小时以上。
4. 激素检查:时间很重要
误区:随便找个时间抽血查激素。
真相:部分激素(如皮质醇、促甲状腺激素)有昼夜节律,通常建议上午8~10点检测。性激素(如雌激素、睾酮)则需根据月经周期选择合适时间。
5. 肝功能检查:前三天别喝酒
误区:肝功能检查只需要空腹就行,喝酒没关系。
真相:酒精会直接损伤肝脏,导致转氨酶升高,建议检查前3天避免饮酒。
四、抽血前还要注意什么?
1.避免剧烈运动:跑步、健身等可能使肌酸激酶(CK)升高,影响心肌酶谱结果。
2.不要擅自停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药物是否停用需咨询医生,突然停药可能引发风险。
3.放松心情:紧张可能导致白细胞、肾上腺素升高,影响部分指标。
4.穿着宽松衣物:袖口过紧可能影响静脉回流,导致采血困难。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 糖尿病患者
长时间空腹可能引发低血糖,可随身带糖果,抽血后立即进食。
胰岛素或降糖药一般等抽血后再服用(具体遵医嘱)。
2. 孕妇
部分项目(如糖耐量试验)需严格空腹,但常规产检不一定需要。
3. 儿童
婴幼儿空腹时间可缩短至4~6小时,避免低血糖。
六、总结
空腹抽血是为了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但过度饥饿或准备不当反而会干扰结果。记住以下要点:
1. 空腹8~12小时即可,无需饿太久。
2. 可以喝少量白开水,别喝饮料。
3. 抽血前3天保持正常饮食,避免突击改变。
4. 特殊检查(如激素、糖耐量)需严格遵医嘱。
下次体检前,别再傻傻饿肚子啦!科学准备,才能让检查结果更准确,更真实地反映个人身体健康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