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华娟  单位:乐昌市乐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30
3676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引发的并发症。要远离这些严重后果,关键在于掌握“3个9”原则——这是经过大量临床验证的黄金管理标准。以下从具体含义、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三方面详细解读,帮助糖友科学控糖。

一、90%的血糖监测时间点达标

1. 什么是“血糖监测时间点”

空腹血糖:早餐前(未进食8-12小时)的血糖,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的血糖,反映进食后血糖调节能力。随机血糖:任意时间测量的血糖(如睡前、运动后),用于捕捉特殊情况的血糖波动。

2.达标标准是什么

一般成年糖尿病患者的标准为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65岁及以上的老年糖友,标准为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适当放宽)。90%达标,表示每周监测7次空腹血糖,至少6次在目标范围内;每月监测20次餐后血糖,至少18次达标。

3. 如何实现90%达标

首先要固定监测频率,新诊断或调整药物时,每天监测4-7次(空腹+三餐后+睡前);病情稳定后,每周监测2-4次。其次要记录与分析,用笔记本或手机APP记录血糖值,标注饮食、运动、药物等信息,发现规律(如某类食物易致血糖飙升)。最后要及时调整治疗计划,若连续3次某一时间点不达标,需咨询医生调整饮食(如减少主食量)、运动(如增加餐后散步时间)或药物剂量。

二、糖化血红蛋白(HbA1c)<9%

1. 为什么要<9%

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大于9%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几率会增加5倍以上。9%为“安全红线”,即使偶尔血糖波动,只要长期平均水平控制在9%以下,并发症进展会显著放缓。对于没有并发症的年轻糖尿病患者,推荐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控制在7%以下,从而减少患病几率。

2. 如何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首先是进行膳食管理:主食选择全谷物(燕麦、糙米),占每日热量的50%-60%;蛋白质优先选择鱼、蛋、豆制品;减少添加糖(饮料、糕点)和高油食物。其次是定期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次30分钟,可分时段完成(如餐后散步15分钟)。最后是规范用药:口服药或胰岛素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若HbA1c持续≥9%,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3. 检测频率

病情稳定者,每3个月检测1次;调整治疗或血糖波动大的人群,每1-2个月检测1次。 

三、90%的综合管理指标达标

1.哪些指标需要达标

(1)血压

普通成人糖友的控制目标为<130/80mmHg。高血压会加速肾脏和心脑血管的损伤,是糖尿病患者并发心梗、脑梗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控制血压与控糖同样重要。

(2)低密度脂蛋白(LDL-C)

普通成人糖友应控制在<2.6mmol/L,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则需更严格,目标为<1.8mmol/L。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会导致动脉硬化,增加心梗、脑梗的发生风险,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隐形推手”。

(3)足部检查

建议每月进行1次自我检查,观察足部是否有破损、水泡、鸡眼等,每年还需进行1次专业检查。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和干预能有效降低截肢风险。

(4)眼底检查

病程<5年的糖友建议每年进行1次眼底检查,病程>5年的患者则需每半年检查1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糖友失明的主要原因,早期症状不明显,定期检查能实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视力丧失。

2.如何实现90%综合达标?

首先要建立管理清单,将各项指标的目标值、检测时间记录在表格中,如“血压每周测3次,目标<130/80”。其次要分步突破,若多项不达标,先从易改善的指标入手(如戒烟、控制盐分摄入),再逐步调整药物(如加用降脂药)。最后要定期复诊,每年至少2次全面检查(肝肾功能、心电图、眼底等),及时发现早期并发症信号(如微量蛋白尿提示肾病风险)。

总之,糖尿病管理没有捷径,但只要将“3个9”融入日常生活吃饭前算一算热量,睡前测一次血糖,复诊时问一问综合指标,就能最大限度远离并发症,享受和健康人一样的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