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常规作为最基础的实验室检查,每年全球完成超30亿次。看似简单的20余项指标,却能揭示从感染到肿瘤的早期线索。本文将聚焦4大核心指标,教您读懂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白细胞(WBC):免疫防线的“巡逻兵”
白细胞计数(WBC)是评估身体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的关键指标。
成人正常值为(4.0~10.0)×10⁹/L,儿童稍高(5~12)×10⁹/L。
当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20×10⁹/L)时,往往提示细菌感染或严重创伤,如肺炎链球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飙升至30×10⁹/L以上。更为严重的是,白细胞极度升高(>100×10⁹/L)可能是白血病的征兆,即免疫系统的“兵变”。
相反,白细胞计数降低(<2×10⁹/L)则可能是病毒感染(如HIV感染者常<1×10⁹/L)或药物副作用(如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结果。
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占比50%~70%,在细菌感染时明显增多,而减少则常见于伤寒、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占比20%~40%,病毒感染时大幅增加,如流感、水痘,其减少可能提示免疫缺陷病。嗜酸性粒细胞占比0.5%~5%,过敏或寄生虫感染时升高,如哮喘、蛔虫病,其减少多无临床意义。嗜碱性粒细胞占比0%~1%,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减少则无临床意义。单核细胞占比3%~8%,在结核、疟疾等感染时增多,也可见于血液病。
血红蛋白(Hb):氧气运输的“小货车”
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中负责输送氧气的关键蛋白质,男性正常值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
血红蛋白水平升高(>180g/L)可能提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长期缺氧。
血红蛋白水平降低(<60g/L)则可能是消化道大出血或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信号,我国住院患者中43.2%遭遇过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其中15%急需输血治疗。
血小板(PLT):止血凝血的“小卫士”
血小板计数(PLT)是评估止血和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范围为(100~300)×10⁹/L。血小板计数减少(<30×10⁹/L)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或药物(如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增多(>450×10⁹/L)则可能提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或肿瘤(如肺癌)相关血小板增多。值得注意的是,采血时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升高,因此数值波动超过30%时应重新复查。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贫血的“分型师”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映了红细胞体积的异质性,正常波动范围为11.5%~14.5%。RDW升高(>16%)可能提示缺铁性贫血或混合性营养缺乏(铁和叶酸同时缺乏),而RDW降低(<12%)则可能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RDW与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联合检测,对贫血类型的诊断准确率高达82%。
综合判断与健康管理
血常规结果需结合患者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例如,发热伴随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时,应及时进行血培养检查以明确感染源;血红蛋白水平持续下降可能提示消化道肿瘤等潜在疾病,需进一步行胃肠镜检查;血小板计数异常波动则需评估凝血功能,预防出血或血栓形成。
血常规检查是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窗口。通过定期监测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等关键指标,我们能够在疾病早期发现问题,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建议您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并认真关注各项指标的变化,这些数据往往能为健康管理提供重要参考。若发现异常,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以便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