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强  单位:临沂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05
50

“药食同源”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许多我们日常用来炒菜、煲汤、煮粥的食材,其实在中医典籍中早有药用记载。它们褪去“中药”的严肃外衣,以家常食材的模样走进厨房,既满足味蕾需求,又悄悄守护着健康。

山药是餐桌的“常客”,既能蒸着当主食,也能切片炒肉、熬粥炖汤。在中医眼中,它可是健脾养胃的“佳品”。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不仅能调理脾胃虚弱引起的食少、腹胀、腹泻,还能滋养肺肾,缓解肺虚咳嗽、肾虚尿频等问题。不过山药淀粉含量较高,糖尿病患者需控制分量,且生山药黏液可能引发皮肤过敏,处理时最好戴手套。

莲子常出现在甜汤、粥品中,比如莲子百合粥、银耳莲子羹,口感软糯清甜。莲子性平、味甘涩,归脾、肾、心经,核心功效是健脾止泻、益肾固涩、养心安神。对于脾虚导致的长期腹泻、食欲不振,或是肾虚引起的遗精、尿频,以及心火旺盛导致的失眠、心悸,常吃莲子都能起到调理作用。

薏米(薏苡仁)是煲汤、煮糖水的常用食材。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记载薏米“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明确了其祛湿功效。中医认为薏米性凉、味甘淡,归脾、胃、肺经,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夏天用薏米煮水喝,可缓解暑湿引起的乏力、腹胀、小便不利;用薏米搭配红豆熬粥,是经典的祛湿食疗方。但薏米性凉,孕妇、脾胃虚寒(容易怕冷、腹泻)的人群不宜长期大量食用,将薏米炒熟后再煮,可减弱其寒性。

红枣是厨房煲汤、炖肉的“好搭档”,比如红枣枸杞乌鸡汤、红枣小米粥。红枣性温、味甘,归脾、胃经,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尤其适合气血不足的人群——面色萎黄、头晕乏力、经期后虚弱的人,常吃红枣能改善症状。不过红枣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需少吃;痰湿体质(舌苔厚腻、容易腹胀)的人过量食用,可能会加重湿气。

百合既是食材也是观赏花卉,厨房中常用干百合煲汤、煮粥,鲜百合则可清炒或凉拌。中医认为百合性微寒、味甘,归心、肺经,《本草纲目》称其“利大小便,补中益气”,核心功效是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对于肺燥引起的干咳少痰、咽干口燥,或是心火旺盛导致的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百合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鲜百合口感清甜,适合夏天食用;干百合更适合秋冬煲汤,搭配莲子、银耳,润燥效果更佳。但百合性微寒,脾胃虚寒、容易腹泻的人不宜多吃。

茯苓在厨房中虽不常直接生食,却是制作糕点、煲汤的“隐形食材”,比如茯苓糕、茯苓土鸡汤。中医认为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茯苓的核心功效是健脾利湿、宁心安神,既能改善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又能缓解心神不宁导致的失眠。而且茯苓药性温和,几乎适合所有体质的人,是日常养生的“安全食材”。

这些藏在厨房中的“中药食材”,通过简单的烹饪方式即可将养生融入三餐。但需注意,它们不能替代药物,身体不适仍需及时就医。了解食材特性,根据体质合理搭配,厨房就能成为守护健康的“天然药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