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与胸外科团队密切协作,成功完成一例保留自主呼吸功能的非气管插管单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全麻状态下无需气管插管、患者全程维持自主呼吸功能、术后仅需2小时即可恢复饮水及下床活动能力,自2005年率先在福建省开展Tubeless胸交感神经切断术,Tubeless单孔手术创新技术彻底改变传统胸外科手术模式,完美实现“无痛感+快康复”,是其在胸外科快速康复领域的突破性应用。
Tubeless单孔手术肺部切除如何实现
经胸部CT复查发现右肺上叶尖段存在直径约8mm的磨玻璃结节,传统胸外科手术通常采用较粗的双腔气管导管,这种操作不仅容易造成咽喉部、声带及气管黏膜的机械性损伤,且由于其单侧管腔内径较窄,在正压通气过程中极易引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显著增加术后低氧血症等并发症风险。为降低手术对患者造成的生理损伤,麻醉与外科团队经过充分评估后,决定采用Tubeless单孔手术,手术过程中对主刀医师和麻醉医师的专业素养提出较高要求。
Tubeless单孔手术肺部切除“无痛感+快康复”过程
1.无痛感
术前阶段,麻醉科与胸外科专家针对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专属麻醉方案,可有效规避导尿管置入操作,显著降低泌尿系统刺激带来的不适反应。术中采用喉罩通气技术维持全身麻醉状态,保留患者自主呼吸功能,可有效避免正压通气导致的肺泡损伤,整个手术过程仅耗时25分钟,切口长度控制在3厘米以内,患者体验堪比无痛内镜检查。术后患者迅速恢复意识,移除喉罩后直接返回普通病房。Tubeless单孔手术创新性地取消传统胸腔引流管留置环节,既消除了引流管摩擦引发的胸痛症状,又预防了引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真正实现了微创手术的核心理念。
无管化胸腔镜手术相比常规胸外科术式能显著降低组织损伤程度、缩短患者恢复周期,切实达成“全面微创”的胸外科治疗理念。
2.快康复
加速康复外科是一套整合性医疗策略,通过多学科协作对围术期患者实施优化管理,旨在显著降低手术应激反应,有效预防脏器功能损害,促进术后生理机能快速复原,最终实现临床疗效的全面提升。该理念由丹麦学者HenrikKehlet于上世纪90年代末系统提出,在胸外科发展历程中,从传统开胸术到微创技术的跨越被视为首次技术革新,相关技术的诞生则引领超微创外科的新纪元,这被公认为胸外科领域的第二次重大突破。这些技术的有机融合使ERAS理念得到完美实践,不仅突破了传统胸外科手术的禁忌范畴,更将既往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临床目标转化为现实。大部分患者术后半小时即下床活动,部分患者实现了“手术-出院24小时”的医疗新时速。
Tubeless单孔手术技术优势
相较于传统胸腔镜手术必须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及机械通气等有创操作,术后患者常出现显著乏力、当日无法离床活动、平均住院周期长达3-4天等临床问题,同时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如刺激性呛咳、咽喉疼痛等不良反应也较为普遍。而无管化技术则展现出以下显著优势:
1.加速手术进度及康复进度
调查发现,手术时间平均缩短45分钟。手术结束后患者能快速恢复意识,避免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等操作造成的不适,术后60分钟内即可自主行走返回病房,4-6小时后可逐步恢复饮水进食,24-48小时后,患者即可办理出院,与传统手术相比,平均缩短住院周期3-5天。
2.降低不适感
通过取消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等常规操作,尽可能避免放置引流管,有效减轻了对机体的创伤,使患者心理应激发生率下降40%。
3.控制炎症反应
Tubeless单孔手术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患者创伤,显著降低抗生素的使用频率。
4.轻麻醉
运用靶控输注技术精确调控镇静深度,联合椎旁阻滞、前锯肌平面阻滞、迷走神经与膈神经阻滞等多模式镇痛,使肌松药使用量降低约80%。
5.减少出血量
3D胸腔镜提供放大10倍的手术视野,联合3D重建技术及术中精细操作,实现“毫米级”解剖,可将患者术中出血量控制在20ml以内,较传统手术减少75%。
6.降低疼痛
Tubeless组患者术后第一天疼痛评分(VAS)平均为2.3分,显著低于传统组的5.1分。
Tubeless单孔手术主要适应症
Tubeless胸腔镜手术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范围,包括:肺大疱切除术、肺结节楔形切除、纵隔肿瘤摘除、胸膜组织活检、肺段切除及肺叶切除等。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保留自主呼吸的Tubeless微创手术成为特定患者群体的理想麻醉方案。手术实施过程中手术医师与麻醉团队的紧密协作至关重要。
小结
综上所述,自2020年5月成功开展首例无气管插管胸腔镜手术以来,Tubeless单孔手术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众多肺部疾病患者提供了创新的治疗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