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体检报告上血压超标,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选择服用降压药,将血压迅速降下去。但在中医内科看来,高血压不只是血压计上的数字异常。中医将高血压归入“眩晕”“头痛”的类别里,将其归类于体内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等病症。相比西医专注降血压数值,中医注重的是整体调节,寻找引起血压上升的根源,通过综合调理身体的内环境,实现血压的平稳控制与身体的整体健康。
中医如何认识高血压?
在中医理论里,高血压的产生和“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脱不开关系。长期的焦虑和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成火,表现为头晕、面部潮红、血压升高;肾阴不足时,就无法滋养肝脏,出现肝肾阴虚的症状,并引发头晕耳鸣、血压波动等症状。如果不注意饮食,会伤及脾胃,产生痰湿阻碍气血运行,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这类人往往体型偏胖,经常会有头重胸闷的情况。除了以上所说的脏腑功能失调外,如果人体气血不足,身体得不到足够滋养,或是体内有淤血,阻碍气血流通时,就会导致高血压,使得病情加重,调理起来也更困难。
中医如何调理高血压?
要点1.中药调理,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高血压强调“辨证论治”,医生会综合患者的症状、身体表现、舌头状态和脉搏情况,判断是哪种类型的高血压,再开出最合适的药方。如果患者经常脸红、头晕、脾气暴躁,很可能是肝阳上亢型高血压。这时医生常用天麻钩藤饮,方中的天麻、钩藤能平息肝风,黄芩、栀子可以清热降火,牛膝则引导气血往下走,帮助血压降下来。如果患者总感觉腰酸耳鸣、睡眠不好,多属于肝肾阴虚型,医生会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根据具体症状调整药方,重点滋补肝肾,调和阴阳。而体型偏胖、总觉得头重胸闷的患者,多是痰湿内阻型高血压,医生会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通过化痰祛湿、调理脾胃来改善症状,稳定血压。
要点2.针灸推拿,疏通经络
针灸和推拿也是中医调理高血压的常用方法。针灸是利用银针刺激特定穴位,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功效。如头部百会穴,针刺后可提神醒脑,缓解眩晕;风池穴在后颈部,入发际一寸,刺激其可以平肝风,使头脑清爽;手臂的曲池穴与小腿的足三里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脾胃功能;足背上的太冲穴具有疏肝理气,平抑上亢阳气的功效,属于肝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医生会针对患者的体质、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对头晕头痛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缓解效果,帮助血压稳定。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手法作用于经络穴位。按摩颈部两侧,能调节血管收缩与舒张,使脑部血液循环更加流畅;足底涌泉穴是重要的养生大穴,按摩该穴可引导虚火下行,起到滋阴潜阳的功效。这样就可以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让身体恢复平衡,辅助控制血压。
要点3.饮食起居,辅助调理
中医秉持“药食同源”理念,强调饮食在高血压调理中的关键作用。在饮食上,建议吃得清淡些,多吃能降压、降血脂的食物。比如芹菜就是个“降压小能手”,不管是凉拌、清炒,还是榨成汁喝都可以,它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能帮助身体清热降火、平稳血压;玉米须煮水当茶喝,不仅方便,还能促进排尿、消除水肿,让血压更稳定。同时,要少吃辣椒、肥肉、油炸食品这些辛辣油腻的东西,动物内脏也尽量别吃。每天吃盐不宜超过一个啤酒瓶盖的量(约5克),盐吃多了身体容易水肿,会让血压升高。
要点4: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对于高血压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天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不要熬夜,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打太极拳、练八段锦,或者散散步,让气血通畅,放松心情,但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血压突然升高。除此之外,人的情绪也会对血压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听音乐、下棋、画画,让自己的情绪保持平稳,避免受到过大影响。
总之,中医调理高血压突破了单纯降压的局限,从脏腑失调探寻根源,以辨证用药、针灸推拿、饮食起居多管齐下,调节气血阴阳。这种整体疗法副作用小,兼顾防与治,助力血压平稳与身体全面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