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桂花  单位: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6-17
999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慢性胃病已成为困扰众多人群的常见病。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反复出现,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慢性胃病的调理有着一套独特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帮助人们改善脾胃功能,重塑健康。

中医认为,慢性胃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承担着消化食物、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职责。《黄帝内经》中提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形象地说明了脾胃在人体营养吸收与代谢中的核心地位。而慢性胃病的病因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感邪气及素体虚弱等因素有关。长期过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忧思恼怒等不良情绪,易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此外,寒邪、湿邪侵袭人体,也会阻碍脾胃气机,引发各种胃部不适。

在调理慢性胃病时,饮食调养是基础。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通过合理的饮食选择来改善脾胃功能。对于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胃病患者,可适当食用温补脾胃的食物,如小米、山药、南瓜、羊肉等。小米粥有“代参汤”之美誉,能健脾和胃、补益虚损;山药更是药食两用的佳品,《本草纲目》记载其“益肾气,健脾胃”,无论是煮粥还是炖汤,都能起到很好的滋养脾胃的作用。而对于脾胃湿热型的患者,则宜选择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赤小豆、冬瓜等。薏米可利水渗湿、健脾止泻,与赤小豆搭配煮粥,能有效改善胃脘胀满、口苦口黏等症状。同时,中医还提倡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做到“少食多餐”,减轻脾胃负担。

情志调理在慢性胃病的治疗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绪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脾胃。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的升降运化。因此,保持心情舒畅是调理慢性胃病的关键。患者可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如练习书法、绘画、听音乐、打太极拳等,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除了饮食和情志调理,中医的穴位按摩和艾灸也能有效改善慢性胃病症状。足三里穴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它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经常按摩足三里穴,能起到健脾和胃、通经活络的作用,可采用拇指按揉的方式,每次按揉5~10分钟,以穴位处有酸胀感为宜。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是胃的募穴,按摩或艾灸中脘穴能直接作用于胃部,促进胃的蠕动和消化吸收。艾灸时,将艾条点燃后悬于穴位上方2~3厘米处,每次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为度,长期坚持,可温阳散寒、健脾和胃。

中医调理慢性胃病注重从整体出发,综合运用饮食、情志、穴位等多种方法,标本兼治。在与慢性胃病的“持久战”中,不妨借鉴中医的智慧,找到适合自己的调理秘诀,让脾胃重新焕发活力,拥抱健康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