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了解心绞痛的预警信号并及时作出反应对于挽救生命、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绞痛的各种症状,以便患者能够识别哪些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一、必须立即就医的“红色警报”信号
典型胸痛特征(核心预警)——1.胸痛位置与性质:胸骨后或心前区出现压迫性、紧缩性或烧灼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下颌或颈部,休息后无缓解。2.胸痛持续时间:胸痛持续≥20分钟不缓解,或含服硝酸甘油(间隔5分钟重复1次,最多3次)后仍无改善,高度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可能。3.伴随症状:伴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濒死感,或合并呼吸困难、喘息、恶心呕吐,需立即拨打120。
二、不典型症状:易被忽视的“隐形警报”
心绞痛可能伪装成其他部位疼痛,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或老年人(神经敏感度下降):
1.头痛:单侧或双侧跳痛,劳累时出现,休息3~5分钟缓解。2.牙痛/下颌痛:一侧牙齿酸胀痛,无法定位具体病牙,止痛药无效。3.耳痛:单侧耳深部痛,伴胸闷、心悸。4.上腹痛:易误诊为胃病,但无明确诱因。5.腿痛:仅放射至腿前侧或内侧脚趾。
三、高危人群更需警惕非典型症状
1.老年人、女性及糖尿病患者:可能无明显胸痛,表现为上腹痛(易误诊为胃病)、牙痛、下颌痛、肩背痛,或仅感极度乏力、头晕、晕厥。
2.特殊类型心绞痛:如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时发作,疼痛剧烈)、静息型心绞痛(无诱因突发),需警惕冠状动脉痉挛或斑块破裂风险。
3.危急合并症状:出现以下情况提示病情危重,需立即急救:胸痛伴血压骤降(<90/60mmHg)、心率异常(>120次/分或<50次/分)、意识模糊、晕厥或抽搐、恶心呕吐、大汗淋漓伴濒死感,即使无明显胸痛也需紧急就医。
四、科学应对:从自救到规范治疗
(一)紧急处理:黄金时间内的关键步骤。1.停止活动:立即休息,静坐或平卧,保持镇静,避免情绪紧张加重心肌耗氧。2.药物干预: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若5分钟未缓解可重复(最多3次);无硝酸甘油时,可选用速效救心丸。3.拨打120:若症状持续超过20分钟、含药无效或出现高危伴随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明确告知地址、症状及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史)。
(二)医院诊疗关键措施。1.急诊评估: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冠状动脉造影等明确诊断,排除心肌梗死。2.药物治疗:急性期常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替格瑞洛)、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必要时给予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3.介入与手术:对药物无效的严重狭窄患者,需紧急行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恢复心肌供血。
五、高危人群的预防策略
(一)风险因素控制。1.基础疾病管理: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130/80mmHg,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血脂达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mmol/L)。2.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盐摄入<5g),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体重指数维持在18.5~23.9kg/m²。
(二)预防策略:守护心脏健康。1.药物预防:高危人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需联合降压、降糖治疗。2.定期筛查:每年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必要时行冠脉CT或造影,监测冠状动脉病变进展。
结语
心绞痛的症状多种多样,既有典型的胸痛表现,也有许多不典型症状容易被误诊。患者和家属应该充分了解这些症状,尤其是那些必须立即就医的特殊情况和伴随症状。一旦发现可疑的心绞痛症状,应尽快前往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期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