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持续的高温天气不仅让人感到不适,更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危机——中暑。中暑并非简单的“受热过度”,而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失衡导致的急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了解中暑的原理、识别风险因素,并掌握科学有效的预防方法,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夏日生存技能。
认识中暑:从身体“报警”到生命威胁
中暑本质上是身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崩溃”的表现。当外界温度超过35℃,人体无法通过汗液蒸发有效散热,核心体温会快速上升,超过37℃的正常范围。轻度中暑(热痉挛、热衰竭)会引发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而重度中暑(热射病)则会导致体温超过40℃,伴随意识模糊、抽搐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50%以上。
研究显示,老人、儿童、户外工作者、肥胖人群以及患有慢性病者是中暑高危人群。此外,剧烈运动、脱水、饮酒、穿着不透气衣物等行为,也会加速中暑的发生。
预防中暑的六大核心策略
1.科学规划户外活动时间
避开“高温陷阱”是预防中暑的关键。每日11点至16点是阳光最强烈时段,此时应尽量减少外出。如需户外活动,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并提前查看天气预报,避免在湿度超过80%的闷热天气中长时间暴露。
2.构建多层次的物理防护体系
物理防护能显著降低热暴露风险。出行时穿戴浅色、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搭配宽檐帽、太阳镜和防晒衣;在户外工作或运动时,可使用遮阳伞、冰袖等辅助装备。值得注意的是,深色衣物会吸收更多热量,而合成纤维材质透气性差,均应避免。
3.建立主动补水机制
补水要“未渴先饮”。即使没有明显口渴感,也应每15~20分钟饮水150~200毫升,全天饮水量不少于2升。运动后除补水外,还需补充含钠、钾的电解质饮料,如淡盐水、椰子水,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避免饮用含糖过高的饮料或酒精,它们反而会加速脱水。
4.合理使用降温设备
室内环境管理至关重要。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左右,配合风扇促进空气流通;外出时携带便携式小风扇、降温冰袋,或使用湿毛巾擦拭颈部、手腕等大血管部位,可快速降低体表温度。对于无空调场所,可用凉水拖地、使用遮阳帘等方法改善局部环境。
5.调整饮食结构,增强耐热能力
饮食上应遵循“三多三少”原则:多摄入含水量高的果蔬(如西瓜、黄瓜、生菜),多补充蛋白质(鸡蛋、鱼类),多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绿豆汤、冬瓜汤);减少辛辣、油腻食物,控制高糖零食摄入,避免过量饮酒。此外,补充维生素C、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身体对热应激的耐受性。
6.警惕药物与中暑的关联
部分药物会影响身体的散热功能,如降压药、抗组胺药、利尿剂等。正在服用这些药物的人群,需更加注意防暑,并定期监测体温和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中暑急救:黄金5分钟的生命接力
一旦发现中暑症状,需立即启动急救程序。首先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领、腰带;用湿毛巾冷敷额头、腋下,或用温水擦拭全身;让患者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含盐的凉水。若体温持续不降、出现意识障碍,应立即拨打120,并在等待期间持续降温。需特别注意,严禁给昏迷患者喂水,以免引发窒息。
特殊场景的防暑方案
户外工作者:实行“抓两头、歇中间”的作息制度,每工作1小时休息15~20分钟,配备藿香正气水等应急药品。
老年人:家中安装空调或风扇,每日早晚开窗通风,子女应定期探望并协助降温。
婴幼儿:避免带孩子在高温时段外出,不可将儿童单独留在车内,推车需配备遮阳篷。
高温天气是大自然给人类的“生存考验”,预防中暑不仅是个人健康的必修课,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通过科学防护、主动干预,我们完全可以将中暑风险降到最低,享受安全、健康的夏日时光。记住,每一个预防措施都是对生命的尊重,每一次科学应对都是对健康的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