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句话指导我们养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进行调养。当前正值秋季,雨水变少,天气干燥,昼夜温差变大,容易伤风感冒。一方面,“一夏无病三分虚,秋季进补正当时”,秋季正是“平补”的好时节;另一方面,“秋不养肺,冬病缠身”,为了更好的适应冬季寒冷的气候,在秋季进补尤为重要。秋季养生,以“滋阴润肺”为主要原则,润肺,不仅是防燥更是养命。
“秋燥”不止于“燥”
中医理论认为,“秋燥”属于外感病邪,秋令属金,与肺相应。秋季大自然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与之相应,也应从夏季的“阳气外散”转为“阴精内收”。若调整不及,则会导致:
1.肺阴耗伤,宣降失常;
肺为“华盖”,又为“娇脏”,位置最高,通过口鼻直接与外界相通,故最易被燥邪所伤。肺主宣发肃降,负责将津液布散到全身。燥邪伤肺,导致肺的宣降功能失调,易出现干咳、鼻干、喉咙干痒、声音嘶哑等症状。
2.“母病及子”,累及肾水;
在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故“肺为肾之母”。肺阴长期亏虚,会累及肾阴,导致“母病及子”。肾阴是全身阴液的根本,它的耗伤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盗汗、失眠等症状。这便是秋季养肺对于预防冬病的重要意义,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因此,秋季润肺,表面是缓解一时的干燥,深层是滋养肺阴以充养肾阴,为身体安然过冬打下坚实的“阴液”基础。
根据症状的轻重,大致可将阴液的损伤程度分为以下几种:
1.轻度耗伤(卫分):口鼻干燥,咽喉干痒,皮肤干燥脱屑,大便稍干。
2.中度耗伤(气分):干咳无痰,或痰少质黏带血丝,声音嘶哑,午后潮热。
3.重度耗伤(营分):五心烦热,夜间盗汗,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若出现中度及以上症状,需高度重视,寻求医生的帮助。
如何养阴润肺
1.药补不如食补,“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在秋季,除了多补充水分,饮食上需以“酸、甘、润”为主,旨在清热生津、养阴润肺,少食用葱、姜、蒜、韭菜等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助燥伤阴。常选用的食物有:莲子、百合、银耳、芝麻、蜂蜜、萝卜、鸭肉、雪梨、山药等。
2.经络导引,刺激特定穴位:①列缺穴(肺经之络穴):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用对侧拇指指腹按揉,感觉酸胀为宜,每次3-5分钟。功效:祛风宣肺,通络止痛,同时列缺穴通于任脉,又能调节任脉系统。②照海穴(肾经要穴):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用拇指按揉,同样感觉酸胀,每次3-5分钟。功效:补肾益精,利咽宁神。同时按揉列缺与照海,是古代“八脉交会穴”的经典配伍,能肺肾同调,上下滋养。③三阴交(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拇指按揉或上下推搓。功效:健脾化湿,疏肝补肾。此穴是确保阴液“后勤补给”畅通的关键。
3.呼吸静功“叩齿吞津”法:清晨闭目静坐,全身放松,心神宁静。叩齿:上下牙齿有节律地轻轻叩击36次。搅海:用舌头在牙齿内外上下左右搅动各9次。吞津:口中津液增多后,分三次缓缓咽下,意想将其送入丹田。唾液在中医学中被称为“金津玉液”,为肾阴所化,最能滋阴降火。此法通过物理刺激生津,并通过意念引导,实现“玉液还丹”,是古代道家极高的养生智慧,简便易行。
养阴的同时,必须避免损耗
1.忌大汗:秋季运动应以微汗为度,如散步、太极、瑜伽等,大汗淋漓会耗气伤津。
2.远温燥:减少烧烤、油炸、辣椒、白酒等辛温香燥食物的摄入。
3.节思虑:过度思虑易劳伤心脾,暗耗阴血。
秋季养阴润肺,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加法”——通过饮食、经络、呼吸来主动滋养;更要做“减法”——改变那些消耗阴液的生活习惯。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肺为水之上源”的深意,便能把握住秋季这个天然的养阴窗口,为自己蓄满一整个冬天的生命能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