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小华  单位:德阳市中江县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  发布时间:2025-09-05
52

“没发生事却心慌坐立不安”“夜晚胡思乱想,翻到凌晨才能睡”——这样的焦虑体验,不少人都曾经历。当焦虑持续发酵,不仅引发失眠、心慌,还可能发展为焦虑障碍。从精神科视角看,焦虑不是“性格脆弱”,而是大脑神经调节失衡的信号,通过科学干预可有效缓解。以下三个实用方向,助你走出焦虑困境。

认知调整

精神科临床发现,焦虑的核心诱因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灾难化解读”,比如“工作汇报没做好就会被淘汰”“孩子考差人生就毁了”。这种放大负面结果的思维,会持续激活大脑“应激反应系统”,导致心慌、失眠反复。

科学调整认知,关键是“识别非理性思维并替换”,分三步操作:

捕捉焦虑想法:心慌、失眠时,把脑海中的担忧写下来(如“明天面试肯定搞砸”),明确焦虑核心;

质疑合理性:像侦探般审视想法,问自己“有证据支持吗?最坏结果真会发生吗?发生了能应对吗?”——多数焦虑想法缺乏依据,比如“面试搞砸”概率低,即便失误也能总结经验;

建立替代认知:用理性想法替换,如把“肯定搞砸”换成“我已准备充分,尽力就好”。

这种调整基于认知行为疗法(CBT),临床数据显示,坚持4-8周认知训练,轻度焦虑者症状缓解率超50%,能帮大脑摆脱“过度警觉”。

行为干预

焦虑会通过身体表现出来,如交感神经兴奋致心慌、大脑活跃致失眠。反过来,调整行为、调节身体状态,也能缓解焦虑,这是精神科“行为激活”策略的核心,重点关注两点:

1.规律运动:激活“快乐神经递质”,平复交感神经

运动是缓解焦虑的“天然良药”。精神科研究表明,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慢跑、游泳、瑜伽),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γ-氨基丁酸(GABA)——内啡肽缓解焦虑,GABA抑制大脑过度兴奋,减少心慌。

需注意,焦虑人群宜选“节奏平缓、可自主控制”的运动,避免篮球、足球等高强度竞技类运动,以防加重神经兴奋;运动时间选白天或傍晚,睡前2小时内不运动,避免影响睡眠。

2.睡眠管理:用“渐进式放松”改善失眠,打破恶性循环

焦虑与失眠常形成“焦虑致失眠,失眠加重焦虑”的循环。精神科医生推荐的“渐进式肌肉放松法”,能帮身体放松、平静大脑,步骤如下:

平躺,从脚趾开始,收缩肌肉5秒再放松10秒,感受“紧张-放松”差异;

逐步向上,依次放松脚掌、小腿、大腿、腹、胸、手臂、颈、面部肌肉,每个部位重复动作;

全程配合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专注呼吸与肌肉感受,减少杂念。

同时,要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固定作息(含周末),避免昼夜颠倒;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蓝光抑制褪黑素);躺下30分钟未入睡,可起身做低强度活动(看纸质书、听白噪音),有困意再上床,避免强迫入睡加重焦虑。

医疗支持

若认知调整、行为干预后,焦虑仍未缓解,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到正规医院精神科/心理科就诊:

焦虑、心慌、失眠持续超2周,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社交;

出现“惊恐发作”(突然极度恐惧,伴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等,持续数分钟到几十分钟);

因焦虑回避社交(如不敢出门),或伴随情绪低落、兴趣丧失。

不少人担心“看精神科就是有病”“吃药会成瘾”,这是误区。医生会依病情选择心理治疗(如CBT、正念疗法)或短期小剂量药物(如SSRIs、苯二氮䓬类药物),规范用药安全性高,不会“成瘾”。

焦虑不是“矫情”,而是身体“需要调整”的信号。无论自我缓解还是专业帮助,只要主动行动,就能逐步摆脱焦虑,找回平静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