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胜立  单位:威县人民医院 普儿科  发布时间:2025-06-25
420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儿急腹症,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早期识别小儿肠套叠导致的腹痛对于及时治疗至关重要。由于小儿无法准确表达自身的不适,这就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提高警惕,从多方面观察和判断。

了解小儿肠套叠的基本概念 定义:小儿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这种情况在婴幼儿时期发病率相对较高,多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其中4-10个月的婴儿最为常见,约占小儿肠套叠病例的50%-60%。 发病机制:小儿肠套叠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小儿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有关。例如,婴幼儿的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这使得肠道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发生套叠。另外,饮食改变、病毒感染、肠痉挛等因素也可能诱发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腹痛的特点  阵发性哭闹:这是小儿肠套叠腹痛最典型的表现。患儿会突然出现剧烈的哭闹,这种哭闹往往是阵发性的,每次哭闹持续数分钟,然后间隔一段时间(可能10-20分钟不等)又再次哭闹。据统计,约80%-90%的小儿肠套叠患儿会有这种阵发性哭闹的表现。 疼痛的规律性:在腹痛发作时,患儿可能表现为双腿蜷缩、面色苍白,部分患儿还可能伴有出汗。随着病情的发展,腹痛发作的间隔时间可能逐渐缩短,而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可能会延长。

伴随症状辅助识别  呕吐:在腹痛发生不久后,患儿通常会出现呕吐。呕吐物早期多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如果套叠的肠管发生梗阻,呕吐物可能会含有胆汁,严重时甚至可能吐出粪便样物质。约70%-80%的患儿会有呕吐症状。  便血:便血是小儿肠套叠的一个重要特征。一般在发病后数小时至1-2天内出现,便血的颜色多为果酱样,这是因为套叠的肠管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肠黏膜出血与肠黏液混合所致。出现便血症状的患儿约占60%-70%。  腹部肿块:部分患儿的家长或医护人员在患儿安静时可以在腹部摸到肿块。肿块多位于右上腹或脐周,呈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有一定的弹性。不过,能摸到肿块的患儿比例相对较低,约为50%-60%。

容易混淆的情况  与肠痉挛的区别:肠痉挛也是小儿常见的引起腹痛的原因。肠痉挛的腹痛一般是短暂的,疼痛程度相对较轻,不会出现果酱样便血,也很少能摸到腹部肿块。而肠套叠的腹痛更为剧烈,且具有阵发性、规律性等特点,同时伴有其他典型症状。  与胃肠炎的区别:胃肠炎患儿多有腹泻、发热等症状,呕吐和腹痛相对没有肠套叠那样典型的规律性。胃肠炎的腹痛通常是整个腹部的隐痛或胀痛,而不是肠套叠那种阵发性的绞痛。

高危因素与预防 高危因素:饮食改变是一个重要的高危因素,例如从母乳向辅食过渡阶段,或者添加新的辅食种类时,小儿肠道可能不适应,容易诱发肠套叠。另外,肠道病毒感染、先天性肠道畸形等也可能增加肠套叠的发病风险。  预防措施:合理添加辅食是预防的关键。添加辅食时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要注意小儿的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如果小儿有肠道病毒感染的症状,如发热、腹泻等,应及时就医治疗。

何时就医  如果小儿出现阵发性哭闹、腹痛,尤其是伴有呕吐、果酱样便血或腹部肿块等症状时,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就医。不要自行给孩子服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即使症状不太典型,但腹痛持续不缓解或者小儿精神状态不佳时,也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结语

早期识别小儿肠套叠导致的腹痛对于保障小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和医护人员需要对小儿肠套叠的相关知识有深入的了解,通过观察腹痛的特点、伴随症状,区分容易混淆的情况,关注高危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在必要时及时就医,从而提高小儿肠套叠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