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概述
乙肝为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肝炎,通常指慢性乙型肝炎(CHB,简称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超过6个月,肝脏发生不同程度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慢性疾病。
二、症状
乙肝根据病情发展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但急性病例现在很少见,日常生活中大家常说的乙肝通常指的是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虽然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但疾病的发展和严重程度其实受到病毒特性,感染者身体状况以及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或者原本的乙肝患者再次出现肝炎相关症状或检查异常时,都属于慢性肝炎,可以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1.轻度乙型肝炎:这是最轻微的类型,症状往往不太明显,身体容易疲劳,稍微活动就觉得很累,偶尔头晕,食欲下降,看到油腻食物就反胃,小便颜色加深像浓茶,右上腹(肝脏位置)偶尔轻微疼痛,睡眠质量变差,容易半夜醒来。
有部分患者无症状,通过抽血检查才会发现肝功能异常。2.中度乙型肝炎:位于轻度和重度之间,属于过渡阶段。3.重度乙型肝炎:症状明显且持续,有持续性的疲倦感,休息后也难以缓解,长时间食欲不振,看到食物都恶心,腹部胀满不适,大便不成形,小便颜色异常发黄。
三、传播途径
乙肝主要通过这几种方式传播:1.母婴传播:这是很重要的途径,要是妈妈有乙肝,怀孕、分娩、哺乳过程中,都可能把病毒传给宝宝。不过现在医学超厉害,有阻断措施,能大大降低宝宝感染风险;2.血液传播:像共用注射器吸毒、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还有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比如文身、修脚、拔牙用的器具,如果沾了乙肝病人的血,再给健康人用,就危险了;3.性传播:成年人的话,无保护性行为也可能中招,所以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
四、诊断
1.血清学检测(乙肝五项):①HBsAg(表面抗原):阳性提示现症感染;②抗-HBs(表面抗体):阳性表示免疫(接种疫苗或康复后);③HBeAg(e抗原):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④抗-HBe(e抗体):可能表示病毒复制减弱(但需结合HBV DNA);⑤抗-HBc(核心抗体):感染后终身阳性(IgM抗-HBc提示急性感染)。2.病毒学检测:①HBV DNA定量:反映病毒复制水平,指导治疗和监测疗效;②基因分型:部分患者需检测(如选择干扰素治疗时)。3.其他检查:①肝功能:ALT/AST升高提示肝脏炎症;②影像学:超声/FibroScan评估肝纤维化或肝硬化;③肝活检:必要时明确炎症或纤维化程度。
五、治疗
抗病毒治疗:1.核苷类似物:①HBeAg阳性患者需要达到特定指标后继续服药一年以上;②HBeAg阴性患者至少需要连续服药2年;③肝硬化患者需要终身服药。2.干扰素类:长效干扰素和普通干扰素。使用干扰素需要注意:①禁忌症:包括严重肝损伤、自身免疫类疾病、重要器官病变、怀孕等情况;②常见副作用:类似流感的发热、寒战、肌肉酸痛,可配合退烧药缓解;③其他风险: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或精神异常,需要定期检查。
六、预防
1.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措施。建议尽早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使自身产生抗体,从而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母婴阻断传播:乙肝孕妇需在孕期监测病毒载量,高病毒水平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病毒药物,婴儿出生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公共物品或进食前。避免与他人共用私人物品,如牙刷、剃须刀等,这些物品可能含有血液或其他体液,从而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4.避免血液传播:血液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要避免与患者共用注射器、针头等,不要在不正规的诊所进行拔牙或其他可能涉及出血的医疗服务,以免增加感染的风险。5.阻断性传播:乙肝病毒也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因此,要注意进行安全的性行为,使用安全套,以减少性传播乙肝的风险。6.定期体检:建议定期进行乙肝病毒的检测,了解自身情况。如果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需要及时就医治疗,遵医嘱服用抗病毒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