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季学期接近尾声,夏季高温高湿环境即将到来,诺如病毒进入高发期。这种以急性呕吐、腹泻为特征的肠道传染病,因其感染剂量低(仅需10-100个病毒颗粒)、环境抵抗力强(60℃加热30分钟仍存活)、传播途径多样等特点,极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引发聚集性疫情。本文结合最新防控指南与真实案例,为学校提供一套科学、可操作的防控方案。
一、诺如病毒传播的"五条暗道"
1.粪口传播:感染者粪便或呕吐物中的病毒通过污染食物、水源或物体表面,健康人接触后未洗手即进食。例如,某小学食堂工作人员未彻底洗手便处理食材,导致23名学生集体感染。
2.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如门把手、玩具、课桌),病毒通过手部黏膜侵入人体。某幼儿园因玩具消毒不彻底,引发交叉感染。
3.气溶胶传播:患者呕吐时产生的飞沫形成气溶胶,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某中学卫生间未及时通风,导致相邻班级6人感染。
4.食物传播:生食或未煮熟的贝类(如牡蛎)、沙拉等易携带病毒。某高校食堂因生腌海鲜导致127人腹泻。
5.水源传播:污染的井水、桶装水是农村学校的主要风险点。某乡镇中学因饮水机清洁不当,引发整栋宿舍楼疫情。
二、学校防控的"六道防线"
防线1:健康监测与病例管理
晨午检制度:每日检测体温、询问症状,重点排查呕吐、腹泻学生。发现病例立即隔离,并通知家长带其就医。
缺勤追踪:对因病缺勤学生建立台账,48小时内追踪病因,发现聚集性病例立即上报疾控部门。
隔离标准:患者需症状消失后72小时方可返校,厨工等食品从业人员需症状消失且粪便检测阴性后方可复工。
防线2:饮水与食品安全
饮水管理上,市政供水每月测1次余氯含量,自备水源每季度送疾控中心检微生物指标;饮水机每学期清洗消毒2次,更换滤芯记录日期并公示。食品加工方面,生熟食砧板、刀具按红(生食)绿(熟食)等色分开使用,贝类等海鲜要煮沸至开口后再持续加热5分钟,经实验此法可100%杀灭诺如病毒。
防线3:环境清洁与消毒
针对高频接触表面,像门把手、楼梯扶手、水龙头等,每日需用有效氯浓度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净。呕吐物处理时,先疏散人员、开窗通风,穿戴好一次性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用吸水材料覆盖呕吐物,撒消毒粉浸润,静置30分钟清理,污染区域再用消毒液擦两遍。卫生间消毒也不容忽视,便器每日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便池按钮、冲水把手每日擦拭消毒。
防线4:人员健康管理
从业人员:厨工、保育员每周进行1次健康筛查,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时立即停岗。某市要求此类人员每年进行诺如病毒抗体检测,抗体阴性者需接种疫苗(虽无特效疫苗,但可降低重症风险)。
学生教育:开展"七步洗手法"实操培训,通过荧光检测仪显示手部细菌残留量,增强学生洗手依从性。
防线5:健康宣教
知识普及: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讲解诺如病毒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家长沟通: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强调家庭防控要点:
孩子患病时居家隔离,不送托幼机构或学校。
家庭成员出现症状时,使用独立餐具并分餐制。
防线6:应急响应
物资储备:按师生人数1:50比例储备一次性口罩、手套,按1:100比例储备含氯消毒剂。
演练机制:每学期开展1次诺如疫情应急演练,模拟病例发现、隔离、消毒、上报等全流程。
三、特殊场景防控要点
特殊场景防控不容小觑。集体活动如运动会、研学旅行时,要携带便携式消毒湿巾、免洗手消毒剂,且不共用餐饮具;住宿制学校里,宿舍需每日通风3次、每次30分钟,晾晒被褥用独立晾衣架防交叉污染;夏季游学时,要避开卫生差的餐饮场所,不买路边摊食品,只喝瓶装水或煮沸水。
四、防控误区澄清
误区1:"酒精消毒有效"事实:诺如病毒对酒精不敏感,需使用含氯消毒剂或高温煮沸。
误区2:"症状消失即安全"事实:患者排毒高峰期为病后3-4天,症状消失后仍可能具有传染性。
误区3:"只需隔离患者"事实:需对同班级学生加强健康监测,对教室、宿舍进行终末消毒。
总之,诺如病毒防控是一场"细节战",学校需建立"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的全链条管理机制。通过科学防控,我们完全有能力将疫情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守护师生健康与校园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