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囊结石是发生于胆囊的结石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胆囊结石的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隐藏着许多容易导致胆结石的习惯。
一、会“帮”你患上胆结石的习惯
1.零食当主食
不规律的饮食既打乱了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又影响胆囊的收缩和胆汁排出,胆汁黏稠度增加,易引发胆石症。
2.爱吃甜食
爱吃糕点甜食、精米细面,不吃粗粮蔬菜,糖摄入过量,会加快胆固醇的积累,造成胆汁内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三者比例失调,而过多的胆固醇又会形成胆固醇结石。
3.不吃早饭
大部分人早餐时间都是空腹状态,这时候胆囊内的胆汁经过一夜的贮存,库存十分充足,胆固醇饱和度较高。在正常吃早餐的情况下,胆囊收缩使胆固醇随胆汁排出,同时分泌新的胆汁,会降低胆囊中胆固醇的饱和度,使结石不易形成;如果不吃早餐,胆囊就不会收缩,胆汁贮存的时间过久,导致其中的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容易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结石。
4.吃得太油
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容易使血脂过高。作为血脂的一部分,胆固醇也随之升高,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过于饱和,就容易形成结石。
5.吃得太素
长期吃素的人也要警惕胆结石,低蛋白饮食可使胆汁中葡萄糖醛酸与葡萄糖醛酸内酯分泌量下降,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升高,将结合胆红素分解为非结合胆红素,从而导致结石形成。
6.不爱喝水
水质的硬度还与水的来源有关,来自深井的水,尤其是矿泉水,溶解地壳内有益于人体的元素(钙、铬、镁、锰等)较多,属于硬水;而河流、湖泊的天然降水中含有此类元素较少,故称软水。平时不太爱喝水,或者饮用含钙、镁离子较多的硬水,胆汁浓缩也易生结石。
7.体重超标
肥胖易导致代谢综合征,影响胆黄素的代谢,从而生成结石。肥胖者胆囊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尤其是40岁以上的肥胖女性,与该年龄阶段女性爱吃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及女性雌激素会使得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有关。
8.减肥过快
减肥者限制饮食,摄入低热量食物,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胆固醇就会析出沉淀,最终形成胆结石。在减肥的头两年最容易形成胆结石,尤其是快速减肥的2~4个月内,约有1/4的减肥者会发生胆结石。
9.长期少运动和久坐习惯:人进食后胆汁分泌量增加,而久坐容易胃肠道蠕动减慢,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也妨碍胆汁酸的重吸收,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易沉积下来。
二、这些“饮食陷阱”容易导致胆结石
1.吸油素菜
①虎皮尖椒
虎皮尖椒的用油量可能更超乎想象,因为辣椒中的海绵体(辣椒筋)十分吸油,而做虎皮尖椒时,它们通常没有被去掉。所以,虎皮尖椒的用油量是超乎想象。
②素鸡
素鸡是用豆制品做成的仿荤菜,豆制品被称为植物肉,它的一些营养素可与肉媲美,而且植物油与动物油的热量是一样的,过量摄入都会增加胆结石风险。
2.挂糊炸制的食物
将食材挂上淀粉糊炸制而成的食物,如:炸小黄鱼、炸茄盒等。淀粉非常吸油,增加含油量,诱发胆结石。在做这类食物时,可选择吸油较少的豌豆淀粉。
三、我们能做些什么来保护胆囊呢?
1. 拒绝油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用油量是每人每天25~30ml。而营养学上有个一口效应,每天多吃一口油,一年可能长胖两三斤,还可能增加胆结石风险。所以,要预防看不见的脂肪过分摄入,看的见的脂肪最好少吃,如:肥肉、荤油等。
2. 少喝酒,多饮水
戒酒可减少对胆囊的不良刺激。每天应保证饮水达1500~2000毫升(约7~8杯)以稀释胆汁。
3. 按时吃饭
膳食中饱和脂肪的含量应低,纤维和钙的含量应高,以降低胆汁中疏水性成石性胆汁酸的浓度。按时进餐可通过促进胆囊排空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减轻胆汁淤积。
4. 合理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者应减轻体重 ,但减重应循序渐进(< 1.5 kg/月 ),以降低胆汁淤滞引起胆泥形成的风险。因热量摄入极低或减肥手术而快速减重者每日摄入脂肪不应低于 7~10 g,以确保胆囊收缩和胆汁循环功能良好。
5.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平常要注意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比如游泳或者跑步,能够减少身体肥胖的现象,避免出现胆囊炎或者胆囊结石。
6. 部分患者可考虑用药物治疗
使用他汀类药物、熊去氧胆酸、维生素C有可能会降低胆石病风险,但需要医生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