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碧霞  单位:仪陇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5
1380

医院作为救治生命的重要场所,每天都有大量患者聚集,病原体也随之活跃。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治疗周期,增加医疗负担,更可能威胁生命安全。了解其传播途径并采取科学预防措施,是保障医患安全的关键。

一、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最常见的隐形杀手

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直接接触指病原体通过医患之间、患者之间的直接身体接触传播,比如医护人员手部沾染病菌后未清洁就接触其他患者,或患者伤口与感染者分泌物直接接触。

间接接触则更为隐蔽,病原体通过医疗器械、床单元、毛巾等被污染的物品传播。例如,被耐药菌污染的血压计袖带若未及时消毒,可能导致后续使用者感染。听诊器在不同患者间频繁使用而未清洁,也会成为病菌的中转站。

2.空气传播:看不见的流动威胁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的飞沫核或尘埃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会释放出大量含病原体的飞沫,飞沫核可在空气中停留数小时甚至更久,被他人吸入后引发感染。肺结核、水痘、麻疹等疾病的病原体就常通过这种方式传播。在通风不良的病房或诊疗室,空气中的病原体浓度容易升高,增加感染风险。

3.飞沫传播:近距离的突袭

飞沫传播与空气传播不同,病原体存在于直径较大的飞沫中,通常只能在近距离(1米以内)传播。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气管切开、吸痰等操作时,患者喷出的飞沫可能直接进入医护人员的呼吸道。患者之间近距离交谈、共用餐具等也可能导致飞沫传播。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常通过飞沫传播。

4.血液-体液传播:致命的直接通道

血液、体液中含有大量病原体,若接触到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极易引发感染。医护人员在进行注射、输液、手术等操作时,若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可能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病毒。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医疗器械、床单等物品后,也可能造成间接传播。

二、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1.强化手卫生:切断传播的第一道防线

手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媒介,加强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便、有效的措施。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有创操作前后、处理患者分泌物或排泄物后等情况下,必须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必要时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患者及家属也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2.规范消毒灭菌:消灭病原体的生存土壤

对医疗器械、环境物品等进行严格消毒灭菌,能有效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医疗器械根据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消毒灭菌方法,如手术器械必须采用高压蒸汽灭菌,体温计、血压计等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病房环境应定期清洁消毒,重点对床栏、床头柜、门把手等高频接触表面进行消毒。

3.加强隔离防护:构筑安全的隔离屏障

对感染患者或疑似感染患者进行隔离,能有效防止病原体扩散。根据感染类型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空气传播的疾病患者应安置在负压病房,医护人员进入时需佩戴N95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飞沫传播的疾病患者应采取飞沫隔离,患者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医护人员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超级细菌的滋生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产生超级细菌,增加医院感染的治疗难度。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药物,避免滥用。

5.提升全员防控意识:形成防控的合力

医院感染的预防需要全体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参与。医院应定期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控意识和操作技能。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医院感染的预防知识,如正确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引导他们积极配合防控工作。

三、结论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多样,预防工作任重道远。只有充分了解传播途径,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为医患创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