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艳丽  单位: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2
1570

在重症监护室(ICU)里,除了呼吸机、监护仪等救命设备,还有一条“隐形的生命线”常常被忽视——重症营养支持。临床数据显示,约60%的重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会使感染风险增加3倍、住院时间延长50%。对于危重患者来说,“吃什么”“怎么吃”不仅关系到身体康复,更是决定生死的关键。本文将带您了解重症营养的核心要点,揭开“吃对食物,战胜病魔”的奥秘。

为什么重症患者必须重视营养?

重症患者因创伤、感染、手术或器官衰竭等原因,身体处于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远超常人。此时,若营养摄入不足,会引发一系列恶性循环:

免疫力崩塌: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缺乏,导致白细胞、抗体合成减少,患者更容易被细菌、病毒侵袭,引发肺炎、败血症等并发症。

器官功能恶化:心脏、肝脏、肠道等器官因缺乏能量和营养支持,功能持续衰退,甚至加速多器官衰竭进程。

伤口愈合迟缓:蛋白质和微量元素不足,会延缓手术切口或创伤部位的修复,增加感染风险。

重症营养支持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科学补充营养,维持机体代谢平衡,增强免疫力,为身体对抗疾病提供“弹药”。

重症营养支持的两大“武器”:肠内与肠外

重症患者的营养供给主要通过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种方式实现,二者各有侧重,需根据患者状态灵活选择:

肠内营养:优先“激活”肠道功能。只要肠道有功能,就应首选肠内营养。它通过鼻饲管(如鼻胃管、鼻肠管)或胃肠造瘘口,将营养制剂直接输送至胃肠道。优势: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和感染风险;符合人体生理吸收模式,促进消化功能恢复。适用人群:昏迷、吞咽困难、无法自主进食但肠道功能正常的患者。营养制剂选择:根据患者需求分为整蛋白型、短肽型、氨基酸型,糖尿病患者需选用低糖配方,肾功能不全者需控制蛋白质含量。

肠外营养:“雪中送炭”的静脉补给。当患者肠道功能衰竭(如严重肠梗阻、肠坏死)或肠内营养无法满足需求时,需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注意事项:长期肠外营养可能导致肠道萎缩、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需严格控制输注速度和营养配比,并在肠道功能恢复后尽快过渡到肠内营养。

重症营养的“个性化定制”:一人一方案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并非“一刀切”,需根据疾病类型、身体状况制定专属方案:

计算每日所需能量。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及疾病状态,通过公式(如Harris-Benedict公式)或间接测热法,精确计算每日所需热量,通常为20-30千卡/公斤体重。例如,一位60公斤的重症患者,每日需摄入1200-1800千卡能量。

不同疾病的营养策略。脓毒症患者:优先补充富含精氨酸、ω-3脂肪酸的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提升机体抗炎能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降低碳水化合物比例,避免二氧化碳生成过多加重呼吸负担;急性肾损伤患者:限制蛋白质和钾的摄入,防止加重肾脏代谢压力。

监测与调整。定期检测患者的血清蛋白、前白蛋白、电解质等指标,评估营养支持效果,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案。

家属必知:重症营养的配合与误区

正确认识鼻饲与静脉营养。许多家属看到患者插鼻饲管或输营养液,误以为“没吃饭”“没营养”。事实上,专业的营养制剂能精准满足身体需求,比普通饮食更安全高效。

避免盲目进补。忌自行给患者喂食肉汤、蛋白粉等食物。这些“营养汤”多含油脂和盐分,蛋白质含量极低,且可能引发呛咳、腹泻等风险。

关注喂养过程中的细节。鼻饲时:保持床头抬高30°-45°,防止反流误吸;鼻饲前后用温水冲洗管道,避免堵塞。观察反应:若患者出现腹胀、呕吐、腹泻等不适,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排查是否存在喂养不耐受。

重症监护室里的每一份营养支持,都是与死神博弈的“粮草”。通过科学评估、精准供给和全程监测,重症营养不仅能帮助患者扛过高代谢的消耗,更能为身体修复、器官功能恢复提供关键支撑。记住:对于重症患者而言,“吃对了”才能真正闯过生命难关,迎来康复的曙光。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