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说到内科护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护士给病人打针、发药、量血压”。但其实,真正影响内科病人(尤其是那些慢性病、重病号)康复效果的,往往是藏在“日常操作”背后的细节——它们像“看不见的线”,连接着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却常常被病人、家属甚至一些医护人员忽略。
吃药管理的“精准闭环”:可不光是“按时吃”就完事儿
内科病人的吃药方案通常很复杂:高血压的可能得吃降压药、降脂药,糖尿病的要打胰岛素、吃降糖药,慢阻肺的要吸支气管扩张剂……不少人觉得“只要按时吃就没事”,其实吃药的“精准度”可比“时间点”重要多了。
1.药物之间的“雷区”
高血压患者常同服阿司匹林(防血栓)和布洛芬(止痛),二者竞争肾脏排泄,增加胃出血风险;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时若同服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如心慌,耽误救治。护士给药前需核对所有药物(含保健品、中药),并告知病人药物禁忌和注意事项。
2.特殊药片的“正确吃法”
缓释片(如硝苯地平缓释片)不能掰开或嚼碎,否则破坏释放结构,导致血压骤降;吸入药(如沙丁胺醇气雾剂)需深吸气憋10秒,以便药物深入气管;肠溶胶囊(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应空腹服用,避免胃部刺激。这些细节影响药效,却常被忽略——如慢阻肺病人嫌吸入麻烦,吐药后咳嗽加重、呼吸困难入院。
3.吃药后的“盯紧点儿”
服用华法林的病人需定期监测INR,因食物(如菠菜)和药物(如抗生素)影响效果;INR过高易出血,过低无抗凝作用。服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的病人需记录尿量和体重变化,尿量<1000ml/d或体重增加超过2斤可能提示心衰加重。
症状观察的“盯梢”:学会“读懂”身体的“信号”
内科病人的病情变化常不明显:心衰病人脚肿可能从脚踝肿到小腿,慢阻肺病人咳嗽可能痰从白变黄,糖尿病人乏力可能是低血糖前兆。这些小变化是身体求救的信号,需护士、家属或病人自己学会解读。
1.把症状说具体,别太笼统
当病人描述症状如咳嗽或胸闷时,应询问具体问题如痰量、颜色或持续时间、疼痛。例如,一位心衰病人家属记录尿量、体重和脚踝粗细,发现尿少脚肿时及时告知医生,调整利尿药,避免了心衰急性发作。
2.留心“不显眼”的症状
老年人的症状常不典型:如肺炎可能无发烧、咳嗽,仅感乏力、食欲不振;心梗可能无胸痛,而是表现为胸闷、冷汗、牙疼。护士需教家属观察异常:如老人突然沉默或体力下降,需留意。
3.弄个“症状小本本”
现在很多医院都鼓励病人用手机APP(像“糖护士”、“心衰管理”)记录症状,比如“今天吃多少?有没有胸闷?尿了多少?”。这些数据能帮医生更准确地调整用药——比如一个糖尿病人的“血糖日记”显示,他每天下午3点血糖都会降到3.8mmol/L以下,医生就根据这个数据调整了午饭前的胰岛素剂量,从而避免了低血糖。
心理照顾的“理解支持”:比“安慰”更管用的是“懂你”
慢性病人(如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因终身治疗而焦虑抑郁,可能导致其拒绝服药、拒绝复查,进而加重病情,例如出现血压升高、血糖紊乱等情况。
1.“听”比“劝”更有用。
家属常对情绪差的病人说鼓励话,但病人更需被理解。如慢阻肺病人表达无助,护士以“我懂你”回应并引导练习呼吸操,使病人感觉被看见,更愿配合。
2.“有人聊聊”是最好的“心药”
慢性病人因怕麻烦别人而少社交,导致孤单。护士可鼓励他们加入病友群(如糖尿病群),分享经验,如稳定血糖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这种抱团让病人感觉不孤单,减轻心理压力。
结语
内科护理不是“打针喂药”的机械性工作,而是“从病人需要出发”的全方位照顾——它需要护士“懂症状”、“懂情绪”、“抓细节”,也需要病人和家属“配合观察”、“主动沟通”。被忽略的细节是康复的“关键钥匙”——例如用药交代、症状讲解、用心倾听,能让康复过程更顺利、更富有人情味。
正如老内科护士所说:“护理的根本不是‘干了啥’,而是‘为啥干’——咱们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病人能活得更有质量。” 这就是内科护理最宝贵的地方。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