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欢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5
235

“耳朵痒了?快掏一掏!”“耳屎多显得脏,必须清理干净!”——生活中,这类对话几乎人人听过。许多人将“耳道干净”等同于“健康”,甚至养成每天掏耳朵的习惯。然而,耳鼻喉科医生却警告:90%的人正在过度清洁耳朵,而耳屎(耵聍)本应是耳道的“天然保护神”!本文将揭开耳屎的神秘面纱,告诉你为什么“不掏耳朵”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一、耳屎:被误解的“人体卫士”

耳屎,医学名“耵聍”,是由耳道皮肤中的耵聍腺分泌的黏性物质,混合了脱落的皮肤细胞、灰尘和毛发形成。它的存在并非“多余”,而是肩负着三大核心使命:

1. 物理屏障:拦截外敌入侵

耳道呈“S”形弯曲,耳屎就像一层“黏性胶水”,能黏住空气中的灰尘、花粉、细菌甚至小昆虫,防止它们深入耳道损伤鼓膜。研究表明,耳屎中的溶菌酶可杀死60%以上的常见致病菌,堪称耳道的“天然消毒液”。

2. 润滑保湿:预防耳道干裂

耳屎中的油脂成分能滋润耳道皮肤,避免干燥引起的瘙痒、脱屑,甚至皲裂出血。就像鼻腔需要鼻毛和黏液保湿一样,耳道也需要耳屎维持健康微环境。

3. 自洁系统:自动排出异物

耳道皮肤有向外的生长趋势,会带动耳屎缓慢移动。日常咀嚼、说话等下颌运动能加速这一过程,最终耳屎会像“传送带”一样自然脱落,无需人工干预。

二、掏耳朵的三大危害:你正在亲手破坏保护罩!

尽管耳屎益处多多,但“掏耳朵”却成了现代人的常见习惯。数据显示,我国因掏耳朵引发的耳部损伤每年超500万例,其中儿童占比达30%。这些行为正在悄悄摧毁耳道健康:

1. 物理损伤:划伤耳道,引发感染

棉签、挖耳勺等工具质地坚硬,稍有不慎就会划破耳道皮肤。一旦细菌侵入,可能引发外耳道炎(表现为红肿、疼痛、流脓),甚至发展为恶性外耳道炎。

2. 越掏越痒:恶性循环的开始

频繁掏耳朵会刺激耳道皮肤,导致“越掏越痒”的恶性循环。更严重的是,长期刺激可能诱发外耳道湿疹或慢性皮炎,表现为持续性瘙痒、渗液和结痂。

3. 鼓膜穿孔:听力永久损伤

耳道深度仅约2.5厘米,鼓膜位于末端。若用力过猛或工具滑脱,可能直接戳穿鼓膜,导致传导性耳聋。临床中,因掏耳朵导致鼓膜穿孔的案例占耳外伤的15%。

专家提醒:“棉签掏耳朵”是典型误区!棉签头会将耳屎推入耳道深处,反而形成栓塞,增加取出难度。

三、科学护耳:这些情况才需要清理!

既然耳屎不该被掏空,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干预?记住“三不原则”:不主动、不深入、不频繁,仅在以下情况处理:

1. 耳屎栓塞:影响听力时

当耳屎堆积成硬块,可能堵塞耳道,导致耳鸣、耳闷甚至听力下降。此时需就医,医生会使用专业工具或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取出。

自测方法:

轻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疼痛加剧;

突然出现单侧耳鸣或听力下降;

耳道有持续闷胀感。

2. 耳道进水后:仅需轻柔处理

洗澡或游泳后,若感觉耳道潮湿,可侧头单脚跳促进水流出,或用干净毛巾吸干外耳水分。切勿用棉签深入掏挖,以免将水分推入更深位置。

3. 儿童护耳:家长需谨慎

儿童耳道更狭窄,且配合度低,家长切勿自行清理。若孩子抓挠耳朵、哭闹不止,可能是耳屎栓塞或中耳炎,应立即就诊。

四、日常护耳小贴士

避免异物入耳:不要用发卡、牙签等尖锐物品掏耳朵;儿童玩耍时需远离小零件(如豆子、珠子)。

控制耳机使用:连续佩戴耳机不超过1小时,音量不超过60%,避免损伤内耳毛细胞。

定期检查听力: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听力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擤鼻涕要温柔:单侧鼻孔轻擤,避免压力过大将鼻涕压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五、医生忠告:放下棉签,信任身体!

“人体没有多余的器官,也没有无用的分泌物,”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指出,“耳屎的分泌量会随年龄增长自动调节:儿童腺体活跃,耳屎较多;老年人腺体萎缩,耳屎减少。这是自然的平衡,无需人为打破。”

从今天起,请把棉签从浴室柜中移除,停止对耳朵的“过度清洁”。记住:耳屎不是敌人,而是守护你听力的忠诚卫士!让身体完成它的自洁使命,你收获的将是更健康、更敏锐的听觉世界。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