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青  单位:浦北县石埇镇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6-27
5518

住院期间,大多数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医生开的药、打的针和做的检查上,却很少了解护理人员日常为病人所做的细节护理工作。所谓“护理小秘密”,指的是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实际非常关键的护理小技巧和注意事项。这些内容往往不在医嘱中,却直接影响着恢复速度、舒适度,甚至是并发症的发生率。了解并参与这些护理细节,能够让患者在住院期间少走弯路、减少不适、早日康复。

一、身体不能总躺着:翻身和活动是预防并发症的第一步

很多患者一住院就“躺到底”,尤其是术后或年纪较大的患者,认为躺在床上就是休息,越少动越安全。但实际上,长时间卧床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高危因素,例如压疮(俗称“褥疮”)、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护士通常会每隔2小时帮助患者翻身,但如果患者自身意识不到这一点,配合度不高,就可能影响护理效果。对于能够自主活动的患者,护士会建议早期适当下床活动,比如坐起、站立、短距离行走,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提升胃肠蠕动,有助于恢复食欲和排便功能。如果是术后病人,鼓励深呼吸和轻微咳嗽同样重要,可以帮助肺部扩张、排出痰液,预防肺部并发症。

二、水和饭不是随便喝随便吃的:住院饮食背后的讲究

住院期间,很多人对饮食不太在意,有的觉得医院饭难吃就让家人送饭,有的则坚持吃自己爱吃的“补品”。但每种疾病对饮食都有不同的要求,住院期间的饮食安排其实是有医学依据的,不只是“清淡”二字这么简单。例如术后病人刚开始只能喝水或吃流质食物,是为了避免肠胃负担太大;心脏病患者要严格限制盐分摄入,以免加重心脏负担;糖尿病患者要控制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即便是普通感冒或肺炎住院的病人,也不能随意进补,因为过多的蛋白质或脂肪可能加重肝肾负担。护士在日常巡视时也会关注患者进食情况,如有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表现,往往能通过饮食调整加以缓解。

三、疼痛不是必须忍的:学会“报痛”才是对自己负责

有不少患者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疼痛是病的一部分,怕自己叫出来太“娇气”或者“影响医生判断”。其实,现代医学对疼痛早已有明确的管理规范。医生和护士不但不会忽视你的疼痛,还希望你能及时、准确地表达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为这不仅有助于调整镇痛方案,更可能帮助识别术后并发症或病情变化。比如术后腹痛,如果持续加重,可能是肠道问题;胸痛变重,则需警惕肺栓塞或心脏问题。护士常会用“疼痛评估尺”让患者打分,从0到10级描述自己的感受。越准确的描述,越有利于护士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策略,包括药物镇痛、体位调整、冷敷热敷或心理疏导等多种方式。

四、不要对“医护查房”掉以轻心:沟通是治疗的一部分

查房,是住院期间最重要的沟通环节之一。每天医生和护士会一起到床边查看病情、调整方案、解答疑问。有些患者查房时一句话不说,护士问什么就“嗯嗯嗯”,查房结束后才想起来自己有问题没问,结果拖到下一次。其实,每次查房都是向医生和护士“汇报身体”的机会,把自己最近的变化、吃药后的反应、不舒服的症状统统说出来,医生才能据此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或检查计划。护士在查房前后也常会提醒患者关注几点:比如有没有发热、有没有吃下饭、有没有大小便变化等,这些信息看起来琐碎,但恰恰是临床判断中重要的参考。

五、心理状态别忽视:住院不是“等着出院”,是主动参与康复

住院期间,人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影响。有的人会因为病情担忧、对环境不适应、家人不在身边等原因变得焦虑、失眠、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医院抑郁”。而这些心理状态又会反过来影响身体康复,比如影响睡眠、影响食欲、降低免疫力。护士在日常护理中其实非常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常常通过聊天、观察表情和行为来评估心理状态。如果发现问题,还会建议病人找心理咨询师,或调整病房环境、联系家属陪护等方式来干预。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