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娟  单位:西充县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16
414

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血管疾病,常表现为下肢青筋暴露、酸胀不适,甚至引发血栓、溃疡等严重并发症。随着医学的发展,外科“疏通”血管的方法不断进步,从传统的剥脱术到微创介入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安全、高效的选择。本文将从静脉曲张的病理基础出发,重点介绍现代外科如何通过“疏通”手段缓解静脉压力、恢复血流通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看似“表浅”却影响深远的血管问题。

静脉曲张究竟是“堵”在哪里?

静脉曲张是很多人熟悉却又容易忽视的健康问题。有人以为那只是“腿上青筋暴起”,但其实它背后隐藏着复杂的血液循环机制。正常情况下,人体下肢的静脉负责把血液向上运输回心脏,依靠的是肌肉收缩和静脉瓣膜的协同作用。而静脉瓣膜的功能就像“单行道闸门”,防止血液倒流。一旦这些瓣膜功能减退或关闭不严,血液就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回流,造成血液在静脉中淤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曲张”。

从外观上看,静脉曲张像是血管鼓了包,实际上则是静脉扩张、变形、血流缓慢甚至反流所致。很多人误以为这是“血管被堵住了”,但实际上,真正的“堵”并不是血栓那种物理性的完全阻塞,而是血液流动效率下降,形成局部淤积、压力升高,让血管逐渐丧失弹性和回缩能力。这种“功能性堵塞”虽然不是血管“完全闭塞”,但带来的后果却同样严重,会引起水肿、皮肤颜色改变,甚至发展成慢性静脉溃疡。

值得注意的是,静脉曲张的发生并不只因为年龄大或体力劳动多,长期久站、久坐、孕期、肥胖或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也都属于高风险群体。由于初期症状较轻,很多人往往不以为意,仅仅当成“腿累”“筋凸”来处理,忽视了它作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的本质。事实上,随着时间推移,“堵”的程度会逐步加重,患者的下肢沉重感、胀痛感也会随之明显,严重时可能还会并发浅表静脉血栓或静脉出血等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堵”的机制,才是科学治疗的第一步。

外科是怎样“疏通”这些堵住的血管的?

当静脉曲张发展到一定程度,保守治疗(如穿弹力袜、抬腿等)难以缓解症状时,外科“疏通”就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这里的“疏通”并非字面上的“打通血管”,而是通过不同技术手段关闭或移除那些已经失去功能、血液滞留的病变静脉,从而让血流重新走上正常路径。传统手术方式是“高位结扎+静脉剥脱术”,医生会在大隐静脉起始段做结扎,并通过小切口将整条曲张的静脉剥离。虽然有效,但创伤较大、恢复时间长,因此逐渐被更为微创的方式所取代。

现代微创治疗中,激光闭合术(EVLT)是一种常见方法。医生在超声引导下,将一根细光纤插入病变静脉,通过激光热能将血管壁烧灼,使其闭合、萎缩并最终被身体吸收。射频消融术的原理类似,但使用的是高频电波产生的热能,相较激光而言热量分布更均匀,术后疼痛和淤青也更少。这两种方式创口小、术中几乎无痛,术后当日即可下地行走,深受患者欢迎。另一个新型方法是“生物胶粘封术”,通过注射医用胶水将病变静脉“封死”,不依赖热能,因此无需麻醉、也无热损伤风险,适用于怕热、怕痛或高龄患者。

不同技术各有适应症和限制,并非人人适用。例如,激光和射频适合主干型大隐静脉曲张,但对浅表小静脉效果不佳;而胶粘封闭法费用较高,部分地区尚未普及。选择哪种“疏通”方式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血管结构、个人体质以及医生建议来综合判断。

结语:静脉曲张虽不致命,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通过了解其“堵”的机制和外科“疏通”的多种治疗方式,公众能更科学地面对这一常见病。现代微创技术的发展,让治疗变得更安全、高效、舒适。及早发现、合理干预,是预防并发症、恢复健康腿部血流的关键。科学认识,主动治疗,才是应对静脉曲张的正确之道。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