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每天都要排出约1.5升尿液,它由肾脏过滤血液产生,携带了身体代谢的废物。这杯液体里95%是水,剩下的5%包含尿素、尿酸等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尿液呈现淡黄色到琥珀色之间的过渡色,颜色深浅随饮水量自然波动。肾脏作为人体最精密的 “过滤器”,每天可以过滤180多升血液生成原尿,器官的异常都可能通过尿液颜色传递信号。当身体出现病变时,尿液的颜色变化往往比指标异常更早出现,比如肝炎患者在肝功能指标升高前,尿液可能已呈现浓茶色。
五种颜色预警:比体检更及时的健康提示
深褐色:肝胆或肌肉发出的求救信号:当尿液颜色深如浓茶,需警惕两种可能。一是肝胆系统异常:若肝脏受损(如肝炎)或胆道阻塞(如胆结石),胆红素会逆流进入血液,经肾脏排出后使尿液呈深褐色。二是横纹肌溶解症的征兆:剧烈运动、挤压伤或药物副作用可能导致肌肉细胞破裂,释放的肌红蛋白涌入血液,随尿液排出时会让尿液呈深褐色。
粉红色:泌尿系统的“出血警报”:尿液呈现粉红色、洗肉水色甚至鲜红色,多因尿液中混入红细胞。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的泌尿系统,任何部位出血都可能引发血尿。肾小球肾炎患者因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漏入尿液;膀胱结石移动时会划破黏膜,伴随排尿刺痛。不过无需过度恐慌,某些食物也会干扰判断:吃 100 克以上甜菜根后,甜菜红素会让尿液染成粉红色,停食后1~2天便会恢复。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伴随症状——病理性血尿可能伴随腰腹疼痛、尿频尿急,而食物导致的变色通常无不适感。
乳(黄)白色:乳(黄)白色尿需警惕两类异常:脓尿与脂肪尿。脓尿多因细菌感染,白细胞激增使尿液浑浊,颜色可能接近黄白色,常伴尿频、尿痛,需抗生素治疗。脂肪尿则因肾小管损伤或代谢疾病,脂肪颗粒混入尿液形成乳白色油状物,可能漂浮油膜,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或糖尿病。尿液本身淡黄色,脓尿的浑浊源于白细胞与细菌,而脂肪尿的乳白色更典型,且可能分层。两者均提示健康异常,需通过尿常规、乙醚试验等检查明确病因,避免延误治疗。另一种少见原因是乳糜尿:丝虫病或肿瘤压迫淋巴管时,淋巴液混入尿液,会使尿液呈乳白色,静置后可分层。这种情况在我国南方丝虫病流行区偶见,需通过淋巴管造影确诊。
黄色、深黄色尿:通常黄色尿属于正常尿色,但是深黄色尿则要注意,除开肝病、溶血等病理因素造成,一些药物如核黄素(维生素B2)过量,黄色素经肾排出,使尿液呈亮黄色;呋喃唑酮等抗生素代谢后可能产生橙黄色物质。此外,食用胡萝卜、柑橘等含色素食物,或肝胆疾病导致胆红素升高,也会加深尿色。
无色透明:并非 “越清越健康”:持续无色透明的尿液(非大量饮水导致)可能是肾功能异常的信号。肾脏的浓缩功能受损时,无法正常重吸收水分,会导致尿液稀释,颜色变浅。糖尿病患者因血糖过高,肾脏无法重吸收葡萄糖,形成渗透性利尿,也会出现尿液无色且尿量增多,同时伴随体重下降等症状。
如何正确解读尿液的“颜色密码”
判断尿液颜色是否异常,需遵循“排除干扰、观察持续时间”原则。先排除食物、药物影响:红心火龙果含甜菜红素,利福平会使尿液呈橙红色,这些均为正常现象。其次关注持续时间:偶然一次的颜色变化无需紧张,但若同一颜色持续24小时以上,或反复出现,就需警惕。观察时间也有讲究:晨起第一泡尿浓缩程度最高,是观察的最佳时机;每次排尿后可花3秒快速扫视,重点留意颜色是否均匀、有无沉淀物。
守护泌尿健康:从关注尿液开始
保持泌尿系统健康,要保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让肾脏得到充分冲洗;要避免长期憋尿,膀胱过度充盈会损伤黏膜屏障;要定期做尿常规检查,尤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每半年检测一次。尿液这一被忽视的液体,藏着比体检报告更及时的健康提示。每天花3秒观察尿液,或许就能在疾病萌芽时抓住信号,这便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健康守护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