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丽萍  单位:绵阳市肿瘤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6
5122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外用药只要抹在皮肤上,就比口服药安全得多,不用担心“吃”出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虽能起到屏障作用,却并非绝对“铜墙铁壁”。某些情况下,外用药会通过皮肤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若使用不当,同样可能引发中毒。这一隐藏的风险常常被忽视,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外用药的皮肤吸收风险,以及如何科学规避。

一、皮肤不是“绝缘体”,吸收原理要清楚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其中表皮的角质层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正常情况下,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能阻挡大部分物质入侵。但外用药的剂型(如软膏、乳膏、酊剂等)经过特殊设计,可通过以下方式突破屏障:

溶解角质层脂质,让药物渗透进入;

借助皮肤温度、湿度变化,增加细胞膜通透性;

通过毛囊、汗腺等皮肤附属器“绕道”进入真皮层,再被毛细血管吸收。

尤其当皮肤存在破损(如伤口、湿疹、溃疡)、长期大面积涂抹,或使用含促渗成分(如酒精、丙二醇)的药物时,吸收量会显著增加,为中毒埋下隐患。

二、这些场景易中毒,典型案例要警惕

外用药中毒的发生,往往与“过量”“长期”“特殊人群”相关,以下几类场景需重点关注:

(一)含激素类药膏的滥用

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是治疗湿疹、皮炎的常用药,但长期大面积使用可能导致激素吸收过量,引发库欣综合征——表现为满月脸、向心性肥胖、血糖升高,儿童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曾有报道显示,一名湿疹患儿连续3个月在全身涂抹强效激素药膏,最终因体内激素蓄积出现高血压、骨质疏松。

(二)含重金属的传统药膏

部分民间偏方或传统药膏含铅、汞、砷等重金属,短期使用可能快速缓解皮肤问题,但长期涂抹会导致重金属经皮肤吸收,在体内蓄积,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肾脏。例如,含铅药膏长期用于婴幼儿臀部,可能引发铅中毒,表现为烦躁、贫血、智力发育迟缓。

(三)驱蚊剂与农药类外用药

夏季常用的驱蚊剂含避蚊胺(DEET),若大面积喷涂在儿童皮肤上,或与破损皮肤接触,可能导致头晕、恶心甚至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此外,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有机磷类农药,若不慎接触皮肤且未及时清洗,会通过皮肤吸收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引发流涎、抽搐、呼吸衰竭等急性中毒症状。

三、安全使用外用药,掌握这几个原则

避免外用药中毒,关键在于科学使用,牢记以下原则:

(一)严格遵循剂量与疗程

外用药需按说明书或医嘱控制涂抹面积和次数,避免“多涂快好”的误区。例如,强效激素药膏连续使用不宜超过2周,面部、会阴部等皮肤薄弱部位应选用弱效制剂,且疗程更短。

(二)注意皮肤状态与部位

破损皮肤、黏膜(如眼周、口唇)对药物的吸收能力更强,应减少用药或选择刺激性更小的剂型。婴幼儿皮肤薄嫩、面积体重比更高,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退化,这两类人群使用外用药时需格外谨慎,建议咨询医生后再使用。

(三)避免混合用药与成分叠加

多种外用药同时使用可能导致成分叠加吸收。例如,同时使用含相同成分的药膏和洗剂,会增加总吸收量。使用前需查看说明书,确认成分,避免重复用药。

(四)及时处理意外接触

若不慎将农药、高浓度刺激性药物接触皮肤,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避免热水,以防促进吸收),并脱去污染衣物,必要时及时就医。

四、常见误区要避开,这些认知要纠正

(一)“外用药没副作用,多用没关系”

错。外用药的副作用虽可能不如口服药直接,但长期或过量使用仍会引发全身毒性,尤其是含激素、重金属或特殊化学成分的药物。

(二)“中药药膏纯天然,绝对安全”

错。部分中药药膏可能添加西药成分(如激素),或含有毒成分(如雄黄含砷),并非“纯天然即安全”,使用前需确认正规来源和成分说明。

(三)“儿童能用成人药,减量就行”

错。儿童皮肤和代谢功能与成人存在差异,某些成人安全的成分(如高浓度水杨酸)可能对儿童有毒性,应选择儿童专用剂型。

外用药虽直接作用于皮肤,但绝非“零风险”。皮肤的吸收能力可能在不经意间让药物越过屏障,引发中毒。无论是日常护肤用药,还是特殊场景下的外用制剂,都需保持警惕——看清成分、控制剂量、关注皮肤状态、遵循医嘱。只有科学使用,才能让外用药在发挥疗效的同时,远离中毒风险,真正守护我们的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