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却危险的血管疾病,它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致命的脑卒中。全球数据显示,约10%的脑梗死是由颈动脉狭窄直接导致的,这一数字令人警醒。更令人担忧的是,当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时,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会飙升至正常人的3倍。这一惊人的风险增加,源于颈动脉内壁形成的斑块可能随时脱落,随着血流进入脑血管,最终阻断大脑的血液供应,引发致命的脑梗死。当药物治疗无法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时,手术干预成为防止中风的关键手段。目前临床上主要有两种手术方式: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及家属面对这两种手术选择时常常陷入困境,但到底该选哪一个?今天就来揭开真相。
一、关于颈动脉手术的四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支架是微创,肯定更安全!”
很多患者认为“微创=安全+恢复快”,这种简单逻辑忽略了支架手术的潜在风险。事实上,在支架植入过程中,导管通过狭窄部位时可能刮擦到斑块表面,增加了斑块脱落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支架植入后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这又带来了出血风险,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
误区二:“剥脱术要开刀,风险高、易复发!”
剥脱术能直接清除造成狭窄的斑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际权威研究表明,剥脱术的长期效果实际上优于支架术,5年再狭窄率仅为6%,而支架组则达到12%。这意味着选择剥脱术的患者长期中风风险可能更低。
误区三:“做完手术就万事大吉,不用复查了!”
很多患者以为手术后就能一劳永逸,不再需要吃药和定期复查。这种“手术=治愈”的想法极为危险。无论选择哪种手术方式,患者术后都需要长期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疾病,并坚持抗血小板治疗,防止新的斑块形成或支架内再狭窄。
误区四:“只看狭窄程度,不考虑身体状况!”
80岁患有严重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可能不适合选择需要全麻的剥脱术,即使其狭窄程度达到了手术指征。手术方式的选择必须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
二、选择手术方式的四大核心因素
首先是患者的基础疾病状况。对于那些患有严重心肺疾病、有颈部放疗史或者因各种原因不适合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支架植入术可能是更安全的选择。因为支架术通常只需局部麻醉,对心肺功能的影响较小。而对于年轻患者、斑块钙化严重或者有抗凝药物禁忌症(如消化道出血史)的患者,剥脱术可能更为适合,因为它不需要长期服用强效抗凝药物,且能彻底清除斑块。
第二个关键因素是狭窄的具体位置和斑块的性质。当斑块位于颈动脉分叉处且钙化严重时,剥脱术可能更容易彻底清除斑块;而对于颈内动脉迂曲狭窄的患者,支架植入可能技术上更容易实施且安全。每位患者的血管解剖结构和病变特点都是独特的,这要求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第三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医院和医生的技术水平。特别是对于剥脱术,并发症发生率与医生的手术经验密切相关。在经验丰富的专科中心,剥脱术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可低至3%以下,而在经验不足的医院可能达到10%甚至更高。因此,选择有丰富经验的医疗团队至关重要。
第四个重要依据是最新的科学研究结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试验表明,支架植入术和剥脱术在5年脑卒中或死亡率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分别为6.4%和6.7%)。但数据分析显示,支架组患者小卒中发生率较高,而剥脱术组心肌梗死发生率略高。这进一步强调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的重要性。
三、科学选择三步法,降低卒中风险
第一步:精准评估。必须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和CT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或高分辨率MRI检查,这些检查不仅能精确测量狭窄程度,还能评估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重要依据。
第二步:多学科会诊。颈动脉狭窄的治疗需要神经内科、血管外科和影像科等多个专科医生的共同参与。神经内科医生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卒中风险,血管外科医生评估手术可行性和风险,影像科医生提供准确的病变信息,三方共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确保手术安全和效果。
第三步:做好术后管理。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至少1个月的双抗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然后长期服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而剥脱术后,则需要重点关注神经功能变化、伤口、血压控制等。无论选择哪种手术,术后都需要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监测狭窄情况,并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
四、关键提醒:手术不是终点,而是健康管理的起点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是一个需要患者与医生密切配合的过程。通过科学评估、合理选择和规范管理,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卒中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面对这一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正确的知识和科学的态度将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