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们的体检意识不断增强,有很多朋友经病理诊断发现自己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种情况下,医生一般会说可能会变成胃癌,让每个人都担惊受怕,担心自己哪天就患上胃癌。今天,就让我们来谈谈病理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距离胃癌还有多远?
一、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一种慢性胃炎,患者在疾病的影响下,主要表现为胃黏膜腺体减少甚至消失,可能伴随胃酸分泌减少和消化功能降低。长期发展则会增加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因此需要加强重视。
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原因相对较为繁多,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以及其他因素等,具体如下:(1)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感染该病菌存在引发慢性炎症的风险,最终导致患者的腺体出现萎缩的表现。(2)自身免疫因素:自身抗体对胃壁细胞造成攻击,常见于A型胃炎,多累及胃体组织。(3)其他因素:长期胆汁反流、酗酒、高盐饮食以及药物等。
在疾病的影响下,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在患病初期,患者可能无症状,或仅有消化不良的症状,例如: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在疾病进展期,患者则会出现胃酸减少而引起食欲下降、餐后不适等症状,并伴随维生素B12吸收障碍,最终诱发乏力、苍白以及神经症状,对于病情严重者,则会出现体重减轻、舌炎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如何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镜联合活检现已成为临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金标准,这种方式的应用可以观察到患者的黏膜萎缩程度以及肠化生的情况,即癌前病变。
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检测也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措施,例如:呼气试验、粪便抗原、胃黏膜活检等。
除此以外,血液检查(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降低;胃泌素-17水平升高;维生素B12缺乏;铁缺乏)、自身抗体检测(抗内因子抗体;抗壁细胞抗体)等均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措施。
三、病理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距离胃癌还有多远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癌前状态的一种,还算不上癌前病变,而异型增生才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虽然萎缩有恶性转化的潜能,但是癌变率相对较低。轻度萎缩患者10年癌变率可能不足1%,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去除病因后,几乎不会发生癌变,所以不要看到萎缩就恐慌。
既然不会癌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距离胃癌又有多远呢?大部分胃癌的发生主要是多种因素长期缓慢作用的结果,从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至胃癌一般会经历经典的五个阶段,即: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轻度、中度以及重度)-胃癌。
总而言之,萎缩后面并不是癌,还要经历肠化和异型增生阶段,这个过程可长达十年、数十年甚至更久,大部分患者并不会发展到癌变阶段。
根据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此类患者进行10年随访发现,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年平均癌变率约为0.1%,肠化为0.25%,轻中度异型增生为0.6%,重度异型增生为6%,到了重度异型增生我们则应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治疗,防止其癌变。
四、哪些措施可以降低癌变的风险
1.及时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筛查并根除幽门螺杆菌,还应停用对胃黏膜造成损害的药物,伴随胆汁反流的患者也要及时治疗胆汁反流,切记不可自行盲目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2.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每日定时、定量用餐,并保持禁烟限酒、低盐饮食的习惯,同时,还应少吃烟熏、油炸等类型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愉悦的心情。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而言,虽然存在发生胃癌的风险,但是时间漫长。而我们也不要掉以轻心,应及时接受治疗,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严格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