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晶  单位: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3
938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下肢肿胀的经历:久坐后双腿发沉、长途旅行后脚踝变粗、女性经期下肢水肿……这些看似寻常的不适,往往被简单归结为“劳累”“循环不好”。然而,在医学领域,下肢肿胀有时是一种危险信号——它可能是肺栓塞的早期预警,而这种疾病的致死率堪比急性心肌梗死。

肺栓塞与下肢肿胀的隐秘关联

肺栓塞,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医学名词,指的是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发的疾病,其中90%的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部阻塞血管,会直接影响氧气交换,严重时可在短时间内导致猝死。

下肢肿胀为何会成为肺栓塞的“前奏”?这要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说起。人体下肢静脉负责将血液回流至心脏,当静脉血液流动缓慢、血管壁受损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时,血液容易在下肢深静脉内凝结成块,形成血栓。血栓会阻碍静脉回流,导致血液淤积在下肢,引发肿胀、疼痛等症状。此时若血栓脱落,就可能顺着血流“游走”至肺部,引发肺栓塞。

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肺栓塞患者在发病前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症状,但多数人因忽视这些信号而延误治疗。2023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我国肺栓塞误诊率高达30%,其中近半数患者因前期忽视下肢异常而错失最佳干预时机。

如何区分普通水肿与血栓信号

并非所有下肢肿胀都与血栓相关,区分生理性水肿与病理性血栓至关重要。普通水肿通常具有对称性、可缓解的特点:比如长时间站立后的双下肢肿胀,抬高腿部后可明显减轻;女性孕期水肿多伴随按压凹陷,且无明显疼痛。

而可能提示深静脉血栓的肿胀,往往具备这些“危险特征”:

1.单侧肿胀为主:血栓多发生在单侧下肢,因此常表现为一条腿明显粗于另一条腿,两侧腿围差异超过3厘米需高度警惕。

2.伴随疼痛与皮肤变化:肿胀部位可能出现压痛,尤其是小腿后侧“抽筋样”疼痛;皮肤可能发红、温度升高,这是由于血栓引发局部炎症反应所致。

3.晨起无缓解:与生理性水肿不同,血栓导致的肿胀不会因休息或抬高肢体而明显消退,甚至可能随时间加重。

4.高危人群需格外注意:长期卧床、久坐(如长途车程或航班)、近期接受手术、怀孕或产后、肥胖、有血栓病史及服用避孕药的人群,若出现下肢肿胀,需立即排查血栓风险。

从下肢血栓到肺栓塞,身体发出的信号

当深静脉血栓进展为肺栓塞时,身体会发出更紧急的信号。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组合发生:

1.突发呼吸困难:这是肺栓塞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觉“气不够用”,尤其在活动后加重。

2.胸痛与咳嗽:血栓阻塞肺部血管时,可能引发胸膜刺激,导致胸膜炎性胸痛,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咯血。

3.其他全身症状:如不明原因的烦躁、出汗、心率加快,严重时可出现晕厥甚至休克。

值得注意的是,约20%的肺栓塞患者首发症状就是猝死,因此识别前期信号尤为关键。若下肢肿胀同时伴随上述肺部症状,需立即就医,黄金救治时间窗仅有2小时。

远离血栓与肺栓塞的科学方法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三大诱因:血液流速慢、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医学上称为“Virchow三要素”)。针对这三点采取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风险:

1. 打破“静止魔咒”:让血液动起来

久坐族:每30-60分钟起身活动,做“踝泵运动”——用力勾脚10秒,再伸直脚10秒,重复20次,通过小腿肌肉收缩促进静脉回流;

长途旅行者:穿医用二级压力袜(脚踝处压力18-24mmHg),选择靠过道的座位方便起身,避免翘二郎腿(会压迫静脉);

术后患者:在医生允许下尽早下床,无法下床时可进行腿部按摩(从脚踝向大腿方向),或使用间歇气压治疗仪器。

2. 保护血管壁:减少损伤与刺激

避免久站或久坐导致的静脉压迫:如教师、售货员等需长期站立者,可穿压力袜并定时踮脚;

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高血压患者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谨慎用药:长期服用避孕药者需咨询医生,换成低剂量制剂或其他避孕方式。

3. 改善血液状态:降低黏稠度

多喝水:每天饮水量保持1500-2000毫升(心衰患者需遵医嘱),避免血液浓缩;

调整饮食:减少高油高盐食物,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芹菜、菠菜)和抗凝成分的食物(如大蒜、黑木耳);

高危人群干预:骨科手术后,医生会开具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需按剂量注射,不可擅自停药。

确诊与治疗:抓住黄金时间窗

若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需通过医学检查明确诊断。下肢静脉超声是筛查血栓的首选方法,能清晰显示静脉内是否存在血栓;肺栓塞则可通过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确诊,这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检查手段。

治疗方面,深静脉血栓以抗凝治疗为主,通过药物阻止血栓扩大并降低脱落风险;肺栓塞患者可能需要溶栓治疗或介入取栓,具体方案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及时规范的治疗能将肺栓塞死亡率从30%降至5%以下。

结语

下肢肿胀就像身体发出的“求救短信”,忽略它可能付出生命代价。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习惯将身体的小不适归咎于“太累了”“没休息好”,却忘了健康从不会突然崩塌——那些被忽视的肿胀、疼痛、气短,都是身体在提醒我们:该关注自己了。预防肺栓塞,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措施:每小时起身走一走,长途旅行时多喝口水,发现单侧腿肿及时就医……这些简单的行动,就能在血管里筑起一道“防护墙”。记住,对身体信号的每一次重视,都是在为生命争取时间。当我们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才能真正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