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苟娟娟  单位:高坪区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22
1799

在医疗领域,器械消毒灭菌是预防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环节。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器械种类日益复杂,从耐高温的金属手术刀到不耐热的内镜、植入物,不同材质、结构的器械对灭菌方式的要求差异显著。高温灭菌与低温灭菌作为两大核心技术,各自具有独特的适用范围与操作规范。了解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医护人员科学选择灭菌方案,也能让公众对医疗安全有更深入的认知。

灭菌技术的核心目标与基本原理

灭菌的本质是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真菌孢子等耐受性极强的生命体。高温灭菌与低温灭菌虽手段不同,但均围绕“破坏微生物生存条件”展开:高温通过蛋白质变性、核酸断裂等机制使微生物死亡;低温灭菌则利用化学气体穿透性或辐射作用,干扰微生物代谢与繁殖。无论是哪种方式,最终都需达到无菌保证水平(SAL)≤10⁻⁶,即每百万件灭菌物品中,理论上污染微生物的概率不超过1件。

高温灭菌:经典高效的“热武器”

高压蒸汽灭菌:灭菌界的“金标准”。高压蒸汽灭菌利用饱和蒸汽在高温高压下释放的潜热杀灭微生物,温度可达121℃(压力103.4kPa)或132℃(压力206.8kPa)。该方法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的器械,如金属手术器械、玻璃器皿、棉布类敷料等。

干热灭菌:无水环境的精准消杀。干热灭菌通过干热空气传导热量,常用温度为160℃(2小时)或180℃(30分钟),适用于耐高温且不耐湿的物品,如油剂、粉剂、玻璃注射器等。与高压蒸汽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更适合凡士林纱布、矿物油等无法用蒸汽处理的材料,但因其热传导效率低,需延长作用时间,且易导致橡胶、塑料变形。

低温灭菌:特殊器械的“温柔呵护”

环氧乙烷灭菌:气体渗透的“隐形杀手”。环氧乙烷(EO)灭菌利用其强烷基化作用破坏微生物的DNA、RNA和蛋白质。该方法适用于不耐高温高湿的精密器械,如电子内镜、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EO气体具有极强的穿透性,可渗透到器械的细微缝隙,但灭菌周期长达12-24小时,且残留气体具有毒性,需严格通风解析。使用时需监测EO浓度(工作区域不超过1ppm),并通过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进行生物监测。

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低温高效的“冷灭菌”。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通过低温(50-55℃)下的等离子体场,使过氧化氢分解产生自由基,破坏微生物结构。其优势在于灭菌速度快(45-75分钟)、无毒性残留,适用于腹腔镜、超声刀等精密器械。

低温甲醛蒸汽灭菌:平衡效率与安全性。低温甲醛蒸汽灭菌在60-80℃下释放甲醛气体,通过烷基化作用杀灭微生物。适用于电子设备、橡胶制品等,尤其在处理复杂结构器械时表现优异。然而,甲醛具有致癌性,操作时需配备专业通风设备,并确保工作环境甲醛浓度低于0.75ppm。

科学选择:依据器械特性“量体裁衣”

选择灭菌方式需综合考虑器械材质、结构、使用风险等因素:

高风险器械:如植入物、手术器械,优先选择高压蒸汽灭菌;若材质不耐热,则选用环氧乙烷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

中等风险器械:如支气管镜、膀胱镜,推荐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确保管腔内部彻底消毒。

特殊材质器械:含电子元件的设备避免高温,可采用低温灭菌;塑料类器械需确认其化学耐受性,防止变形或腐蚀。

质量监控:灭菌效果的“双重保险”

灭菌质量直接关系患者安全,需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三重监测确保有效性:

物理监测:记录灭菌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确保符合设定标准。

化学监测:使用化学指示卡、胶带等,通过颜色变化直观判断器械是否经过有效灭菌。

生物监测:每周至少进行一次生物监测,以芽胞菌片存活情况作为灭菌效果的最终判定依据。

高温灭菌与低温灭菌各有所长,如同医疗安全的“左右手”,共同守护患者健康。在临床实践中,只有依据器械特性选择最适宜的灭菌方案,并严格执行质量监控,才能真正实现“精准灭菌”,为医疗安全筑牢防线。未来,随着纳米技术、智能监测系统的发展,灭菌技术也将向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向迈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