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检是诊断疾病的关键手段,从皮肤表面的肿块到内脏深处的病变,医生通过“活检”技术获取组织样本,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依据。那么,活检究竟是什么?被取下的组织又经历了怎样的“旅程”?
什么是活检
活检,全称“活体组织检查”,是医学领域中通过手术、穿刺或内窥镜等方法,从患者体内取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技术。它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明确病变性质,为临床诊断提供“金标准”。
1.活检的应用场景
可疑肿瘤:当影像检查发现不明肿块时,活检可判断其良恶性。例如,乳腺结节的穿刺活检能区分纤维腺瘤与乳腺癌。
病因不明:长期发热、淋巴结肿大但病因未明时,活检可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其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判断病变性质及作出病理诊断。
肿瘤分期与治疗指导:手术中切除的肿瘤组织经活检后,可确定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指导后续手术或放化疗方案。
疾病随访:慢性肝病、胃溃疡患者需定期活检监测病变进展。
2.活检的分类
按采样方式
开放式活检: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适用于体表或浅表器官。
内窥镜活检:借助胃镜、肠镜等设备钳取组织,如胃镜下取胃黏膜样本。
经皮穿刺活检:在影像引导下用细针穿刺病灶,如肺结节的CT引导下穿刺。
按检查目的
术前活检:门诊取小块组织,3-7天出报告,用于确诊。
术中冰冻活检:手术中20-30分钟内完成快速诊断,决定手术范围。
术后大活检:对根治性手术标本进行全面病理分析,明确肿瘤分期。
活检的完整流程
从决定活检到出具报告,整个过程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步骤,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1.术前准备
风险告知:医生需向患者说明活检目的、过程及潜在风险,如出血、感染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证排查:患者需停用抗凝药一周,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确保身体状况适合操作。
特殊部位准备:如宫颈活检需避开月经期,阴道活检前三天需停止性生活及阴道用药。
2.取样操作
定位与麻醉:根据影像结果确定活检部位,局部麻醉后实施操作。例如,乳腺肿块活检需在超声引导下定位。
样本获取
手术活检:直接切除病变组织,适用于体表肿块或浅表器官。
内窥镜活检:通过胃镜、肠镜等设备,用活检钳夹取组织。
穿刺活检:在B超或CT引导下,用细针穿刺病灶,如甲状腺结节的细针穿刺。
样本保存:取下的组织立即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中,固定液量为标本的5-10倍,确保其形态结构稳定。
3.病理处理
固定与脱水:组织固定4-24小时后,经脱水、透明、浸蜡等步骤,最终包埋在石蜡块中。
切片与染色:石蜡块被切成4-5微米厚的薄片,经HE染色后制成病理切片。
显微镜观察:病理医生在光学显微镜下分析细胞形态,必要时结合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等辅助技术。
4.报告签发
诊断与审核:病理医生根据切片结果出具诊断报告,疑难病例需多学科会诊。
报告交接:报告签发后与临床医生沟通,指导后续治疗。例如,肺癌活检报告需明确病理类型、分期及基因突变状态。
取下的组织去了哪里
1.病理存档
长期保存:石蜡块、病理切片及申请单作为法律文件,需保存15年以上。例如,乳腺癌患者的病理资料可用于后续疾病复发或转移的监测及医学科研分析。
质量追溯:存档组织可随时复检,确保诊断准确性。例如,若患者对初次诊断存疑,可申请重新切片分析。
2.医疗废物处理
无害化销毁:确认无研究价值的组织(如良性肿瘤)经高压灭菌后,作为医疗废物统一处理。
隐私保护:处理过程严格遵守《患者隐私保护与信息保密制度》,防止信息泄露。
从取样到报告签发,每一步都凝聚着医学工作者的严谨与责任。了解活检的流程与意义,不仅能消除对未知的恐惧,更能让我们在面对疾病时,多一份理性与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