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医学的宝库中,抗生素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自抗生素被发现以来,它在对抗细菌感染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挽救了无数的生命。然而,抗生素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诸多严重的问题。
抗生素的诞生是医学史上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在抗生素出现之前,细菌感染常常是致命的,像肺炎、败血症等疾病一旦发生,患者的死亡率极高。青霉素的发现开启了抗生素时代,随后一系列抗生素不断被研发出来。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或者直接杀死细菌来达到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目的。例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使细菌因细胞壁破损而死亡;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则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阻碍细菌的生长。在临床实践中,正确使用抗生素可以迅速控制感染,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病程,让患者恢复健康。
然而,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首先是抗生素的滥用问题。许多人一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就自行服用抗生素,殊不知大多数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毫无作用。这种滥用抗生素的行为不仅不能治疗疾病,还可能破坏人体自身的正常菌群。人体的肠道、皮肤等部位存在着大量的有益菌,这些有益菌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消化吸收、免疫调节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滥用抗生素会导致有益菌被杀灭,从而引发肠道菌群失调,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还可能增加人体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
抗生素的滥用还催生了耐药菌的产生。细菌是一种极其聪明且适应性强的生物,当它们长期暴露在抗生素环境下时,会通过各种方式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例如,细菌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细胞壁的结构,使抗生素难以与其结合;或者产生一些能够分解抗生素的酶,将抗生素分解破坏。一旦耐药菌产生,那么原本有效的抗生素对其就不再起作用。这就导致了一些感染性疾病变得越来越难以治疗,像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治疗起来就非常棘手,患者可能会面临更长的病程、更高的医疗费用甚至死亡的风险。
另外,有些抗生素存在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例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不同的人对抗生素的耐受性不同,有些人可能对某些抗生素过敏,轻者会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重者可能会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使用抗生素呢?首先,如果我们要使用的抗生素具有过敏反应,医生会询问我们过敏史,我们一定要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皮试,皮试阴性者才可以使用此类抗生素。其次,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生会根据我们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并结合我们的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治疗反应、药敏试验,选择最为合适的抗生素。最后,我们要按照医嘱规范用药,包括用药的剂量、用药次数、用药的时间等。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者提前停药,因为不规范的用药也可能导致细菌不能被彻底杀灭,从而增加耐药菌的产生和二重感染的风险。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增强对抗生素的正确认识,合理使用抗生素。不要去医院和药店要求医生开具抗生素处方并购买抗生素,将抗生素当作万能药预防性使用。要了解抗生素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医疗机构也应该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管理,开展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相关培训,严格执行抗生素分级管理和处方权控制,推广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