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筱  单位: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17
49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发的常见疾病,颈椎活动度大导致的退变是主要病因,中老年人群为高发主体,而长期低头伏案的青年群体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患者常出现颈肩痛、肢体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吞咽障碍、猝倒等并发症。针灸作为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能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症状,但治疗过程中需遵循严格的规范与讲究,才能实现安全有效的康复目标。

辨证分型是前提,精准配穴是核心

针灸治疗颈椎病需先明确中医辨证分型,再结合分型确定取穴方案,这是确保疗效的关键环节。

中医辨证常见分型包括风寒湿阻型、气滞血瘀型、痰湿阻络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亏虚型,不同分型的致病机理与症状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风寒湿阻型多由寒邪刺激引发,伴有颈部畏冷、遇寒疼痛加剧等症状;气滞血瘀型则因气血凝滞导致刺痛固定不移。

核心取穴需关注病变部位与关键经络,颈夹脊穴可直接疏通局部气血,是对应病变颈椎节段的必选要穴;风池穴能祛风散邪、通利官窍,天柱穴可疏解项背部经气,二者同为基础主穴。此外,肩井、后溪、悬钟等穴位可根据病情灵活搭配,其中悬钟作为 “髓会”,对增强颈椎骨骼机能有特殊作用。

辨证配穴需针对性加减,如气滞血瘀型加膈俞、血海等活血穴位,肝肾不足型则配肝俞、肾俞以补益肝肾。针对上肢麻木者,可加用曲池、合谷;针对头晕症状者,可加用百会、太阳穴,以实现“随症治之”的精准治疗。

操作规范严把控,疗法选择需适配

在针灸治疗颈椎病的过程中,针刺手法的运用必须严格遵循精准定位原则。对于颈夹脊穴,需向脊柱方向进行斜刺,以确保准确刺激相应经络和穴位;而风池穴的针刺则要求针尖微微向下,朝鼻尖方向斜刺,同时必须严格控制针刺深度。在临床操作中,还需充分考虑患者体质的差异,并据此灵活调整刺激强度。通过采用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经典针刺手法,激发人体经气,促进气血的顺畅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的目的。

辅助疗法的运用也应做到辨证施治。对于风寒湿型以及虚证患者,可选取大椎、颈夹脊穴等穴位,施行温针灸或艾条雀啄灸。借助温热刺激,增强温经通络的功效,有效驱散体内寒湿之气,补充人体正气。对于慢性顽固性颈椎病患者,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操作流程方面,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标准。施术部位要进行彻底消毒,对于穴位埋线等有创操作,需提前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痛苦。术后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有效避免感染风险。整个操作过程应尽量控制在10-30分钟内完成,以最大程度减少患者不适,提升其治疗体验和依从性。

禁忌风险要规避,康复护理应跟上

针灸治疗需明确禁忌范围,配合科学护理措施,才能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巩固疗效。

禁忌人群与部位需严格界定,皮肤有感染、破损者,患有出血性疾病或凝血障碍者,以及免疫力极度低下者禁用穴位埋线等针灸疗法。头面部、大血管走行部位及关节腔等区域禁止埋线,女性月经期应避免施术。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若已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需先评估手术指征,不可盲目依赖针灸。

治疗前后护理需精细化,治疗前应配合医生完成病史问诊,明确是否存在过敏史或基础疾病,必要时检查血常规、凝血指标排除禁忌。治疗后当天应避免施术部位沾水,保持敷料干燥,并密切观察局部是否出现红肿、渗液等异常反应。

康复管理需长期坚持,治疗后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柔缓训练增强颈部肌力。日常需纠正不良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注意颈部保暖,配合均衡饮食保证机体营养供给,降低复发风险。

结语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 “讲究” 贯穿于辨证、操作、护理全过程,核心在于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实现精准取穴、规范操作与科学护理的有机结合。作为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针灸能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局部循环缓解症状,尤其对颈型、神经根型等早期颈椎病疗效显著。针灸治疗需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师实施,患者应主动配合辨证与护理要求,才能实现安全康复。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