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我们还会贫血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有关贫血的一些知识。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多种疾病都有可能表现出这一症状,比如某些胃肠道疾病,急性或慢性失血,患某些血液病,儿童、孕妇因摄入不足等,今天就来认识一下贫血,帮你科学认识、正确应对。
什么是贫血?看“血红蛋白”说话
简单来说,贫血是指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不够,或者红细胞中负责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含量偏低,导致身体各器官供氧不足的状态。
判断标准:成年人中,当男性血红蛋白<120g/L,女性<110g/L(非怀孕期),孕妇<100g/L,就可能存在贫血。
为什么会缺氧?血红蛋白就像身体里的“氧气运输车”,一旦数量不够,大脑、心脏、肌肉等器官就会因“吃不饱氧”而“罢工”,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
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别忽略这些细节
贫血的表现因人而异,但这些常见症状要警惕:
全身乏力:走几步路就累,连抬手做家务都觉得费劲,休息后也难缓解。
面色异常:脸色、嘴唇、指甲盖变得苍白,甚至发黄(如缺铁性贫血)或发紫(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呼吸心跳“加速”:稍微活动就气短、心慌,这是身体在通过加快呼吸和心跳来弥补缺氧。
其他“隐藏信号”: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发干枯脱落、手脚冰凉,女性可能出现月经量少或周期紊乱。
揪出贫血的“幕后黑手”,不止缺铁一种
很多人觉得贫血就是“缺铁”,其实原因远不止于此: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多因长期偏食(不爱吃肉、蛋)、女性月经量多、慢性失血(如胃溃疡、痔疮出血)等导致铁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
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多见于长期吃素食、胃吸收功能差的人,或孕期、哺乳期需求增加却没及时补充的人群。
慢性病性贫血:糖尿病、肾病、类风湿等慢性病会干扰红细胞生成,导致贫血。
更严重的情况: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也可能以贫血为首发症状,需通过检查排除。
科学应对贫血,这3步很关键
1.先查原因,别盲目补铁
出现症状后,先做血常规检查,必要时查血清铁、叶酸、维生素B12等指标,明确贫血类型。比如巨幼细胞性贫血补再多铁也没用,反而可能加重负担。
2.针对性“补”,效果才好
缺铁性贫血:多吃红肉(牛肉、羊肉)、动物肝脏(每周1-2次即可)、蛋黄,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菠菜)促进铁吸收;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注意:铁剂可能引起便秘,可搭配膳食纤维缓解)。
巨幼细胞性贫血:补充叶酸(如深绿色蔬菜、豆类)和维生素B12(如肉类、鱼类、乳制品),素食者需额外通过营养剂补充B12。
3.治疗“源头”,避免反复
比如女性要调理月经减少失血,胃溃疡患者要及时治疗避免慢性出血,慢性病患者需控制原发病,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贫血。
这些人群是“高危户”,更要主动预防
女性:尤其是育龄期(月经失血)、孕期(胎儿需铁量增加)和哺乳期女性。
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快,铁、叶酸需求大,挑食偏食容易中招。
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或因慢性病、长期服药影响营养吸收。
素食者:易缺乏铁和维生素B12,需定期检查,必要时通过营养剂补充。
贫血看似“小问题”,却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甚至隐藏重大疾病。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别硬扛,及时就医查明原因;日常保持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就是预防贫血的最好方式。让我们一起关注“血液健康”,给身体足够的“氧气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