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美瑜  单位: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科  发布时间:2025-07-10
300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虽然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但少数情况下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本文将从病因、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全面科普手足口病,帮助家长和公众科学认识并有效应对。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感染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可引发这种传染病的有20多种肠道病毒,主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其中,EV71感染可能导致重症病例,甚至危及生命。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具有季节性分布特点,南方可出现春夏季主高峰和秋冬季次高峰,北方主要出现夏秋流行,尤其是夏季。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流行期间,可在幼儿园、托幼机构、家庭等地出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一般为2~10 天,平均3~5 天。

- 由于肠道病毒进入人体引起炎性反应,手足口病的前驱期常伴有发热的临床表现。

- 急性起病,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或咽峡部出现散在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和臀部皮疹和/或咽峡部疱疹。少数病例皮疹不典型,表现为细小沙粒状皮疹、单部位皮疹或无皮疹。

- 少数病例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甚至出现肺水肿、肺出血和/或循环功能障碍等,病情进展迅速,可致死亡。

 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 接触传播

- 直接接触患者的疱疹液、咽喉分泌物、唾液、粪便。

- 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物品。

2. 飞沫传播

-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携带病毒。

3. 粪-口传播

-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如果如厕后未洗手,可能污染环境或食物。

易感人群

- 5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易感染。同时,1~5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自身免疫力低,有咬手指、咬玩具等不良习惯,感染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容易导致手足口病的发生。

- 免疫力低下者:如成人免疫功能受损时也可能发病(但症状通常较轻)。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目前仍没有研制出治疗手足口病的特效药物,为减少该病的危害,预防尤为重要。以下是科学的预防措施:

1. 个人卫生

- 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尤其在饭前、便后、接触手足口病患儿后。

- 避免接触: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等个人物品。

- 口腔卫生:婴幼儿可使用专用口腔清洁工具。

- 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2. 环境消毒

- 玩具、门把手、桌面等高频接触物品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擦拭。

- 患儿衣物、床单用热水浸泡后清洗。

3. 疫苗接种

- 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适用于6月龄-5岁儿童)。

- 注意:疫苗不能预防所有手足口病(如柯萨奇A16型),但能降低重症风险。

4. 集体机构防控

- 幼儿园等场所应加强晨检,发现病例及时隔离(通常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

- 流行期间避免儿童到人群密集场所。

 常见误区解答

1. 手足口病只传染儿童?

成人也可能感染,但多数症状较轻或无症状,仍可能传播病毒。

2. 出过一次就不会再得?

不同病毒型别可导致多次感染(如感染柯萨奇A16后仍可能感染EV71)。

3. 疱疹会留疤吗?

皮疹通常不结痂、不留疤,但避免抓挠以防继发感染。

4. 酒精消毒有效吗?

肠道病毒对酒精不敏感,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或高温煮沸。

总结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传染病,多数预后良好,但需警惕重症。影响手足口病的发病因素众多,科学预防是关键,例如定时接种疫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提高对手足口病的警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期识别重症信号也至关重要,家长不必过度恐慌,但应保持警惕,做好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管理,共同守护孩子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