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的表现为心脏功能衰竭,血液循环不畅,引起全身脏器的供血不足,严重可能会出现心脏停搏,导致患者死亡。心衰原因较多,常见的主要原因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引起的心衰与身体机能老化导致的心衰等。中医认为,心衰主要是心气不足导致的,治疗心衰的主要思路为调补心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在临床上,中医将心衰的症状归属于心悸、怔忡、喘证、水肿、胸痹等症状。此类症状主要与心、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涉及气虚、阳虚、血瘀、水饮等病症。
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中医中存在心衰一词,但并无心力衰竭这一病症,需要从病因病机入手进行分析。心气虚衰:心主血脉,心气不足则推动不力,血行不畅,患者容易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的症状。水饮内停:心阳不振、心湿不化,上凌心肺则喘咳,泛溢肌肤则水肿。血瘀阻滞: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缓,久则成瘀,患者的嘴唇、指甲容易呈现青紫,舌头容易呈现暗紫色。脾肾阳虚:脾虚则水湿不运,肾虚则水液代谢失常,加重水肿。
不同证型的患者,往往有不同的症状,心气虚证的患者往往心悸气短,乏力自汗、畏寒肢冷。气虚血瘀证,患者胸痛胸闷、唇甲青紫、舌暗有瘀斑。阳虚水泛证,下肢水肿、咳喘不能平卧、少尿。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口干舌燥、盗汗。痰浊阻肺证,咳嗽痰多,胸闷气促,苔腻。这些症状与情况都对应西医的心力衰竭症状,中医则能根据相关的症状一一对症下药,及时调理,避免病情加重。
中医治疗方式
中医的治疗核心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心衰急性期,中医可开具以利水、活血、通阳为主的药剂,帮助患者缓解症状。缓解期则补气、温阳、养阴为主,帮助患者调理身体,减轻症状。
根据不同的病证病机,可选用不同的经典药方。
心气虚证可使用保元汤,保元汤主要由人参、黄芪、肉桂、甘草组成,能够补益心气。阳虚水泛证,可使用真武汤,由附子、茯苓、白术、生姜、白芍组成,可以帮助患者温阳利水。气虚血瘀证可使用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组成,能够益气活血。气阴两虚证使用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熬制的生脉散,益气养阴。痰浊阻肺证,可使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逐饮,其主要由葶苈子和大枣组成。上述的药方虽然构成简单,但用量需要医生配比,不建议患者自行配置饮用。
现代医学也在对传统医学不断钻研,医生在临床中根据丰富经验,也总结出部分经验药方。参附强心汤,人参、附子、丹参、茯苓,能够缓解阳虚水泛型患者的症状。芪苈强心胶囊(由黄芪、葶苈子、丹参等组成),能改善心功能,帮助患者减轻水肿。
针灸与艾灸
患者还可接受针灸疗法,帮助调理气血运行,改善心功能。常见的穴位有内关、膻中、心俞、厥阴俞、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针灸这些穴位,能够帮助患者宁心安神、宽胸理气、补益心气、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缓解心衰患者的不适症状。
艾灸关元、气海,也能温补阳气,适用于阳虚型心衰。在膻中、心俞等穴位,用附子、肉桂等温阳药物研末后进行贴敷,可增强疗效。
中医还能配合食疗调养,黄芪炖乌鸡能够帮助患者补气养血,适合心气虚患者,多吃鸡肉,少量饮汤,可辅助患者恢复。茯苓薏米粥,健脾利湿,帮助患者利尿祛湿,适用于水肿较为明显的患者。丹参山楂茶活血化瘀,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血液循环。
中医辅助治疗
部分中医药物也能辅助患者恢复,中西医配合,能够减少西药的副作用。黄芪、人参,能够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其作用类似洋地黄,但此类药物的毒性更低。丹参、川芎,能够改善微循环,有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茯苓、泽泻等,这些可以利尿消肿,可以减少西药对患者身体的影响,降低利尿剂导致电解质紊乱的风险。
中医治疗心衰强调整体调理,能够通过补气、温阳、活血、利水等方式调理、改善心肺功能,帮助患者提高患病后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