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佳   单位: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7
744

在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里,一场没有硝烟的“呼吸保卫战”时刻上演。当患者的自主呼吸难以维持生命需求时,医生们会启用一项看似“侵入性”却至关重要的医疗手段——气管插管。这项操作常让患者家属心生恐惧,但它却是神经重症患者呼吸支持的“生命通道”。让我们走进这场保卫战,揭开气管插管的神秘面纱。

一、神经重症患者的呼吸困境

神经重症患者,如脑卒中、颅脑外伤、重症肌无力患者,常因以下原因陷入呼吸危机:

意识障碍:脑干损伤或脑水肿导致呼吸中枢抑制,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节律异常甚至呼吸暂停。

呼吸肌无力:高位颈髓损伤或神经肌肉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使膈肌和肋间肌失去神经支配,呼吸动力骤减。

肺部感染:长期卧床、吞咽功能障碍易引发吸入性肺炎,痰液潴留进一步加重呼吸负担。

北京天坛医院的研究显示,神经重症患者呼吸衰竭发生率高达62%,其中48%需机械通气支持。

二、气管插管的“生命通道”作用

气管插管是将特制导管经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建立人工气道的过程。它不仅是“呼吸保卫战”的核心武器,更是后续治疗的基石:

维持气道通畅:防止舌后坠、分泌物堵塞等导致的窒息风险。

精准氧疗:通过呼吸机精确控制氧浓度和通气参数,纠正低氧血症。

辅助排痰:便于进行气管内吸痰,减少肺部感染风险。

给药途径:紧急情况下可通过气管给药,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三、气管插管:过程与风险解密

实施步骤:

预氧合:插管前通过面罩给予纯氧,提升患者氧储备。

药物辅助:静脉注射镇静剂(如丙泊酚)、肌松剂(如罗库溴铵)便于操作。

可视化插管:借助喉镜或纤维支气管镜,精准定位声门。

导管固定:确认位置后固定导管,连接呼吸机。

潜在风险:

气道损伤:插管过程中可能造成口腔黏膜、声带损伤,但发生率不足5%。

感染风险:导管相关肺炎发生率约10-20%,通过严格无菌操作可显著降低。

心血管反应:插管刺激可能诱发心律失常、血压波动,需密切监测。

四、NICU里的“呼吸保卫战”全貌

气管插管仅是战役开端,后续需要多学科团队协同作战:

机械通气策略:

容量控制:设定潮气量和呼吸频率,适合病情稳定者。

压力支持:根据患者自主呼吸努力调整支持水平,促进呼吸肌锻炼。

PEEP调节:适当呼气末正压可改善氧合,但需平衡对循环的影响。

呼吸监测体系:

血气分析:动态监测pH值、PaO₂、PaCO₂,指导参数调整。

呼吸力学监测:评估气道阻力、肺顺应性,预防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神经呼吸同步:通过膈肌电图监测,实现呼吸支持与自主呼吸的协调。

感染防控网络:

声门下吸引:持续吸引气囊上方分泌物,减少误吸风险。

口腔护理:氯己定溶液擦洗,抑制口腔细菌定植。

早期拔管:评估拔管指征(如咳嗽反射恢复、呼吸肌力量达标),尽早撤离呼吸机。

五、患者与家属的“协同作战”

在这场保卫战中,患者和家属的角色同样重要:

心理支持:向患者解释插管的必要性,缓解焦虑恐惧。对昏迷患者,家属的积极态度是康复的重要力量。

配合治疗:遵守探视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参与康复计划制定,如早期肢体被动运动。

决策参与:在医生充分告知风险收益后,共同决定是否进行有创操作。

六、未来展望:科技赋能呼吸保卫战

随着医学科技进步,神经重症呼吸支持正在向更精准、更智能方向发展: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通过监测脑电活动,自动调节呼吸机参数,实现“脑-机”协同呼吸。

仿生呼吸支持:模拟自然呼吸节律的通气模式,减少呼吸肌疲劳。

AI预警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预测呼吸衰竭风险,实现预防性干预。

在神经重症监护室的“呼吸保卫战”中,气管插管不是可怕的“救命稻草”,而是现代医学与死神抗争的“精密武器”。医护人员用专业与温度,在方寸气道间为患者筑起生命防线。当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拔除气管导管的那一刻,便是这场战役最动人的胜利号角。让我们相信科学,敬畏生命,共同守护每一次呼吸的奇迹。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