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期超声检查是监测胎儿发育的重要手段,但很多准妈妈困惑:“整个孕期要做几次超声?”“每次检查都查些什么?”其实,产检超声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孕周特点精准安排。本文结合孕期不同阶段的胎儿发育特点,详解产检超声的次数、时机和检查重点,帮助准妈妈科学规划。
整个孕期,超声检查做几次合适?
根据我国孕期保健指南,正常妊娠一般建议做5-6次超声检查,特殊情况(如高危妊娠、胎儿发育异常)需增加次数。这几次检查分别安排在不同孕周,各有明确的监测重点,如同给胎儿发育“拍纪录片”,逐步记录生长轨迹。
不同孕周超声检查的重点解析
1. 早孕期超声(6-8周):确认“宫内妊娠”,排除风险
检查目的:
明确是否为宫内妊娠(排除宫外孕),确认胚胎数量(单胎/双胎),观察胎心搏动(判断胚胎是否存活),同时核对孕周(根据孕囊大小或胎芽长度修正预产期)。
关键指标:
报告中“孕囊位置正常”“可见胎芽及原始心管搏动”是正常结果;若提示“宫外包块”“未见胎心”,需进一步排查宫外孕或胚胎停育。
注意事项:
过早检查(<6周)可能因胎芽未形成难以判断,建议停经6周后再做,无需空腹或憋尿(经阴道超声更清晰,无需憋尿)。
2. NT超声(11-13⁺⁶周):筛查染色体异常的“第一道关卡”
检查目的:
测量胎儿颈后透明层(NT)厚度,这是早期筛查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的重要指标。NT增厚(>2.5mm)可能提示胎儿存在染色体异常或心脏畸形风险。
检查重点:
除NT厚度外,还会观察胎儿鼻骨是否可见(鼻骨缺失可能增加异常风险),同时评估早期胎儿结构(如颅骨、四肢雏形)。
注意事项:
此检查对孕周要求严格,超过14周NT会被淋巴系统吸收,无法准确测量,务必提前预约。
3. 中孕期系统超声(20-24周):胎儿结构“大排畸”
检查目的:
这是孕期最全面的结构筛查,俗称“大排畸”,可排查胎儿重大结构畸形,如无脑儿、脊柱裂、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四肢缺失等。
检查范围:
包括胎儿头部(脑室、小脑)、面部(眼眶、鼻唇)、胸部(心脏四腔心)、腹部(胃泡、肾脏、膀胱)、脊柱、四肢长骨等,甚至会观察胎盘位置(排除前置胎盘)、羊水深度。
注意事项:
检查时间较长(约30分钟),若胎儿体位不佳(如背对探头),可能需要准妈妈走动后复查;此检查不能排查所有畸形,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4. 晚孕期超声(28-32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
检查目的:
评估胎儿生长速度,通过测量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长等指标,判断胎儿大小是否与孕周相符(排除胎儿生长受限或巨大儿);同时复查重要器官(如心脏、肾脏),观察胎盘成熟度、羊水指数,排查晚发畸形(如消化道梗阻)。
关键关注:
若报告提示“胎儿小于孕周”,需排查胎盘功能不全;“羊水过多/过少”可能与妊娠糖尿病、胎儿泌尿系统异常有关,需进一步检查。
5. 足月前超声(37-40周):为分娩做准备
检查目的:
确认胎儿胎位(头位/臀位/横位),评估胎儿体重(预估分娩难度),观察胎盘位置(是否仍为前置胎盘)、羊水指数,以及脐带绕颈情况(多数不影响顺产)。
临床意义:
帮助医生判断分娩方式,例如臀位胎儿可能需要剖宫产,羊水过少可能需要提前引产。
关于产检超声的常见疑问
1. “超声做多了会伤害胎儿吗?”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常规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有不良影响。超声是利用声波成像,而非辐射,正规医院的检查强度和时间都在安全范围内,无需过度担心。
2. “每次超声都要空腹或憋尿吗?”
早孕期经腹部超声需要憋尿(让膀胱撑起子宫,便于观察),经阴道超声无需憋尿;
中晚孕期胎儿较大,无需憋尿;
所有孕期超声均无需空腹(空腹可能导致胎儿活动减少,影响检查)。
3. 超声报告正常,胎儿就一定健康吗?
不一定。超声检查存在局限性,如微小畸形(多指、耳道异常)、功能性异常(智力、听力)无法通过超声发现,需结合唐筛、无创DNA、产前诊断等手段综合评估。
孕期超声检查是“分阶段、有重点”的监测过程,5-6次常规检查覆盖了胎儿发育的关键节点。准妈妈无需因“做几次”焦虑,只需按医生建议按时产检,看懂每次检查的核心目的(如NT查染色体风险、大排畸查结构畸形),就能更好地配合医疗监测,为胎儿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