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丽曼  单位: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 药学部  发布时间:2025-06-27
501

中药饮片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重要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与公众健康。近年来,受经济利益驱动,掺伪现象屡禁不止,造假手段不断翻新,给市场监管和用药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传统鉴别方法受限于技术精度和适用范围,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掺伪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光谱分析、分子鉴定和智能监管等新兴技术为提升识别能力提供了新思路和解决方案,推动中药饮片真伪鉴别向精准化、高效化方向迈进。

一、 掺伪现象现状与危害

1.1 掺伪手段日益隐蔽

现在造假者常使用染色、增重、浸泡、熏硫等方法来掩盖劣质药材的真实情况。红花可能被加入酸性红等化学染料增色,山药则常用硫磺熏蒸使其表面更白净,这些处理方式不仅改变了药材的原本形态,也增加了识别难度。

1.2 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掺伪饮片往往因有效成分不足而影响疗效,同时可能残留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或化学添加剂。长期服用这类饮片可能导致身体毒素累积,引发慢性中毒、肝肾功能损伤甚至致癌等严重健康问题。

1.3 监管难度持续加大

由于掺伪技术不断升级,传统靠眼看、手摸、鼻闻等方式已难以准确判断饮片真伪。市场上流通的饮片种类繁多、加工形式多样,使得监管人员在抽样检测和现场执法时面临极大挑战,亟需引入科技手段提升识别效率与准确性。

二、现有识别技术瓶颈

2.1 显微观察局限性

显微鉴别是通过放大观察药材的细胞结构来判断真伪,适用于原生药材或粉末饮片。但很多饮片经过切片、蒸煮、煅制等加工后,原有的组织特征被破坏或变得模糊不清,导致显微方法难以准确识别,一些掺伪成分在形态上与正品高度相似,仅凭显微观察极易误判,无法满足现代监管对精准度的要求。

2.2 化学检测效率低

目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虽然准确性较高,但操作过程复杂,需要专业人员提取样品成分后再进行检测,耗时较长,难以在现场快速应用。这类检测设备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限制了其在基层单位和流通环节中的广泛使用,影响了中药饮片真假筛查的时效性和普及性。

2.3 数据共享机制缺失

当前,各地药检机构、医院、药企在中药饮片检测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数据,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信息共享平台,这些数据往往分散保存、格式不一,难以实现互通互认。这种“信息孤岛”现象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阻碍了全国范围内对掺伪行为的协同防控,使得一些造假行为容易在不同区域反复出现,难以根治。

三、技术改进方向

3.1 光谱技术应用升级

近红外光谱技术通过扫描饮片的分子振动信息,可在几秒钟内完成对样品成分的快速分析。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后,系统能够自动比对大量标准光谱数据库,识别出掺伪或劣质饮片。该方法无需破坏样品、操作简便,适用于现场筛查和基层单位使用。

3.2 建立DNA条形码数据库

DNA条形码技术通过提取药材中的特定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并与已知物种的序列比对,从而实现精准鉴定。构建统一的中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后,无论饮片是否经过加工,都能通过分子层面的信息辨别真伪。该方法不受外观形态影响,特别适用于易混淆品种和高度加工品的鉴定,为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提供坚实的分子依据。

3.3 构建智能监管系统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中药饮片从种植、加工、流通到使用的全过程纳入智能监管平台。通过唯一标识追踪每一批次饮片的流向,确保检测数据可溯源、不可篡改。监管部门、企业和消费者均可实时查询饮片来源与质量报告,形成多方协同监管机制,有效遏制掺伪行为的发生,提升中药质量安全水平。

四、结语

中药饮片掺伪问题复杂严峻,传统识别手段已难以应对日益隐蔽的造假方式。通过引入近红外光谱、DNA条形码等先进技术,并构建智能化监管体系,有望大幅提升鉴别精准度与监管效率。科技赋能不仅为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提供了新路径,也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需多方协同推进技术落地,完善标准与共享机制,切实遏制掺伪乱象,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