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紫娜  单位:玉林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5
904

当医生拿着检查单建议“做个活检”时,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不过是取一点点组织,应该是个小操作。但在医学领域,活检被称为“诊断金标准”,它的结果直接决定治疗方向,甚至关乎生死。这小小的组织样本背后,藏着病理科医生识别良恶性的复杂逻辑。

一、活检:精准诊断的“侦察兵”

活检的本质,是从患者体内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看似简单的“取样”,实则是精准医疗的第一步。医生会根据病变位置选择不同的活检方式:体表的肿块可以直接切开取样;内脏器官如肺部、肝脏的病变,可能需要在CT或超声引导下用细针穿刺;胃肠黏膜的病变则靠内镜活检钳夹取。

很多人担心活检会“刺激”肿瘤扩散,这种顾虑其实多余。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规范的活检会导致癌细胞转移。相反,不准确的诊断才会延误治疗。以乳腺癌为例,穿刺活检能明确肿瘤类型和分子特征,让医生在手术前就能制定精准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全切手术。

取下来的组织样本会被立刻放入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就像给时间按下暂停键,保存细胞最真实的状态。这小块组织随后会被送到病理科,开启它的“诊断之旅”。

二、病理科的“流水线”:从组织到玻片

病理科的工作,始于对组织样本的精细处理。病理医生首先要将组织修剪成3毫米厚的薄片,放入脱水机中用酒精逐步去除水分,技术员再用石蜡包裹成坚实的“蜡块”——这个过程就像制作琥珀,能让脆弱的组织变得易于操作。

接下来是关键的切片步骤。技术员用切片机将蜡块切成4微米厚的切片,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0。这些透明的切片会被贴在玻璃片上,经过脱蜡、染色后呈现出清晰的细胞结构。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HE染色,能让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呈粉红色,便于医生观察细胞形态。

一个标准的活检样本,从接收、处理到制成玻片,至少需要12小时。如果遇到疑难病例,还需要进行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等特殊检查,整个过程可能延长至3-5天。每一步操作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因为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诊断偏差。

三、良恶性判断的“三板斧”

病理科医生判断组织良恶性,靠的是一套系统的“鉴别逻辑”,核心围绕三个维度展开。

第一板斧:看细胞形态

正常细胞就像训练有素的士兵,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细胞核与细胞质比例适中。而癌细胞则像“叛乱分子”,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细胞核明显增大、染色加深,甚至出现异常分裂像。比如甲状腺乳头状癌,癌细胞会呈现特征性的“毛玻璃核”和“砂粒体”,这是病理医生一眼就能识别的“身份标签”。

第二板斧:观组织结构

良性肿瘤的细胞会保持原组织的排列方式,比如乳腺纤维瘤的细胞仍呈编织状排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恶性肿瘤则会破坏原有结构,像野草一样无序生长。以肺癌为例,正常肺泡是整齐的蜂窝状结构,而肺癌细胞会突破肺泡壁,形成紊乱的腺体或实性团块,甚至侵犯周围血管和神经。

第三板斧:查浸润与转移

良性病变不会侵犯周围组织,比如皮肤脂肪瘤只会推挤周围脂肪,不会破坏肌肉或骨骼。而恶性肿瘤的标志是浸润性生长,癌细胞会像树根一样扎入周围组织。如果在淋巴结或远处器官发现同样类型的癌细胞,就能确诊转移——这是判断癌症分期的关键依据。

四、特殊情况:当常规诊断遇难题

有些病变像“伪装者”,仅凭HE染色难以判断。这时病理科会动用更先进的检测手段。

免疫组化技术堪称“细胞身份识别器”。每种细胞都有独特的“蛋白质身份证”,比如癌细胞会表达特定的肿瘤标志物。通过在切片上滴加特异性抗体,就能让目标蛋白显色。以淋巴瘤为例,不同亚型的治疗方案截然不同,免疫组化能精准区分T细胞淋巴瘤和B细胞淋巴瘤,甚至识别出罕见亚型。

分子病理检测则深入基因层面。比如肺癌患者检测EGFR基因突变,能判断是否适合靶向药物;结直肠癌检测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可指导免疫治疗。这些检测需要从蜡块中提取DNA或RNA,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寻找突变位点,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结语:

从活检取样到最终诊断,每一步都凝聚着技术与经验的积累。这也是为什么说活检不是“小手术”它是连接临床与病理的桥梁,是实现精准医疗的基石。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