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口手术虽然是一次重要的治疗节点,但真正的考验往往从出院回家后才开始。很多患者和家属一想到要自己护理造口,便感到不安:怕弄破皮肤、怕粘不好、怕漏、怕感染、怕出门尴尬……这些担心并不多余,却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管理一一解决。造口护理并不神秘,只要掌握正确方法、建立规律习惯、保持观察和调整,绝大多数人都能顺利自理,回归平稳生活。为了帮助大家更轻松地理解护理要点,我们用“三句话”来概括日常造口管理的核心内容——贴好造口袋、护好周围皮肤、管好排泄物。
第一句:贴好造口袋——牢固、合适、不渗漏
造口袋的选择与粘贴,是整个护理流程的起点。首先要根据造口的位置、形状和排泄物类型选择合适的造口袋。目前常见的有一件式与两件式,前者整体更轻便,适合排便量少、活动量不大的患者;后者可灵活更换袋体,适合长期造口者使用。不同品牌的粘贴底盘有厚薄之分,适应不同皮肤类型,可在造口专科护士指导下试用、选定。
粘贴时务必保持操作环境清洁,先用温水清洁造口周围皮肤,擦干后进行贴膜开孔。贴膜开孔的大小应略大于造口2毫米,过小易压迫造口,过大则易渗漏。贴膜时,避免有褶皱或空气囊,轻压几秒让底盘与皮肤充分贴合。如果患者腹部有褶皱或造口位置靠近骨突、肚脐等复杂区域,可搭配防漏圈、皮肤保护膏等辅助材料,增强密封性与舒适度。
一般情况下,造口袋2至3天更换一次即可。若遇排泄量大、气温高、出汗多或运动频繁,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缩短更换周期。夜间休息前检查贴膜是否牢固,防止睡觉过程中移位引起渗漏。
第二句:护好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防刺激
很多造口人初期最大的问题不是造口本身,而是造口周围皮肤发红、瘙痒、糜烂等继发性皮肤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源于渗漏、刺激物残留、清洁不当等因素。
正确的皮肤护理应从每次更换造口袋开始。清洗时建议使用不含酒精、不含香精的清水或专用温和清洁液。不要使用肥皂、湿纸巾或消毒水清洁造口,因为其中的化学成分可能破坏皮肤屏障。清洗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柔软毛巾轻拍干燥,避免用力擦拭。
皮肤与贴膜的接触面应保持无破损、无渗液状态。若发现皮肤发红、刺痛或出现小水泡,应暂停使用可能刺激的辅助用品,并及时向造口治疗师咨询是否需要更换产品或处理方式。对于皮肤敏感或曾有皮炎史的患者,建议定期使用皮肤保护膜喷雾或保护膏,在粘贴造口袋前形成一层保护屏障,减少刺激。渗漏是造成皮肤问题的最大隐患。一旦发现造口袋松动、气味渗出、底盘边缘翘起,应立即更换,不可将就。夜间造口袋鼓起、膨胀严重也应及时排气或更换,以免引发渗漏。
第三句:管好排泄物——记录、调整、防堵塞
造口的功能是引流体内废物,因此对排泄物的观察与管理,也是日常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排泄物的性状、量、频率和气味,既反映了造口运行情况,也提示身体状态变化。
对于肠造口患者,应注意粪便是否成形、是否稀薄、有无脓血或黏液、颜色是否正常等。如出现长期腹泻、粪便带血或明显气味变化,应尽快就医。部分高位造口(如回肠造口)患者可能面临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建议每日记录排泄量,维持充足水分与电解质摄入。
饮食方面,造口人无需完全忌口,但要逐步摸索适合自己的饮食习惯。避免易产气、易堵塞的食物,如生洋葱、玉米、豆类、干果、未嚼碎的蔬菜等。初期以少量多餐为主,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排气频繁或气味浓烈时,可尝试避免碳酸饮料、辛辣食物,并配合使用除臭贴或活性炭滤片。
泌尿造口患者则需关注尿液颜色、气味、有无混浊或结晶析出。多饮水有助于保持尿液通畅,防止尿盐沉积堵塞导管。每日观察尿液通畅程度,袋体是否有胀鼓等现象,也是预防泌尿感染与结石的重要措施。
回到最初的三句话——贴好造口袋、护好周围皮肤、管好排泄物,看似简单,却涵盖了造口护理的完整核心。只要掌握这三方面的基本操作,并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调整优化,绝大多数造口人都能做到独立管理、稳定生活、轻松应对。护理造口不等于“时刻紧张”,而是在规律中找到安心感,在熟练中建立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