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输血作为临床救治的医疗手段已有百年历史,科学合理的输血对促进患者康复及挽救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临床输血是把双刃剑,在治疗患者的同时又伴随着一系列的风险,因此要充分权衡输血的利与弊,做到科学合理用血,决不能滥用、误用血液。
输血的利
输注红细胞:可以提高机体的携氧能力,改善贫血患者的缺氧状况。大多数时候把血红蛋白值作为红细胞输注的指标,一般认为,急性失血患者的Hb<70g/L时需要输注红细胞,Hb≥100g/L时无需输血。实则Hb并非唯一指标,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贫血程度。
输注血小板:血小板生成数量减少、功能缺陷、发热等引起血小板消耗增多、外周破坏增加及凝血因子缺乏都是导致患者出血的因素,单纯的血小板减少时不一定需要输注血小板。当各种原因引起Plt<20x109/L伴有严重出血者可考虑输注。Plt<5x109/L时无论有无明显出血都应及时输注防止颅内出血。
血浆和冷沉淀:含有丰富的FⅧ、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等。大量输血和DIC患者伴有低纤维蛋白症时通常用冷沉淀来提高纤维蛋白水平。多种凝血因子缺乏、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可考虑输注血浆。
输血的弊
非溶血性发热: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4h内发生,患者基础体温升高1℃以上或伴有寒战,无原发病、过敏、溶血及细菌污染等所致发热证据。主要是由于输注了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与患者体内已有的抗体发生免疫反应或血液储存过程中白细胞释放的可溶性细胞因子等所致。
过敏反应: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4h内发生结膜水肿、荨麻疹、斑丘疹、皮肤红斑与眶周水肿、会厌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目前认为IgA抗体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即使某些患者体内缺乏IgA,多次输血也可刺激产生IgA抗体。
溶血反应:给患者输入不相容的血液会引起急性或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数由ABO血型不相容输血引起,通常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24h内。表现为腰背痛、血尿、发冷寒战、低血压、少尿无尿、酱油样尿等。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则以Rh血型不相容最为常见,通常发生于输血后24h至28天。表现为发热、黄疸、输血后血红蛋白不升甚至回落。
输血后紫癜:多见于输血后5-12天,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献血者血小板上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患者血小板破坏。可出现外周血血小板数明显减少,皮肤瘀点或瘀斑,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终止后2天-6周之间发生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输注给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或输注给某些在遗传学方面具有易感性的患者,淋巴细胞在患者体内存活、增殖,并攻击宿主组织细胞,可出现发热、皮疹、肾功能损害、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殖低下,且造血细胞减少及淋巴细胞增多等。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中或输血后6h内出现急性呼吸困难伴进行性低氧血症,氧合指数≤300mmHg,胸部X线显示双肺浸润。
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由于输血速度过快或输血量过大或患者潜在心肺疾病不能有效接收血液输注容量等所致急性心功能衰竭。可出现紫绀、气急、心悸、听诊可闻及湿性啰音或水泡音等表现。
细菌感染:存在于捐献血液中的细菌通过输血传播给受血者,包括: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梅毒螺旋体等。
病毒感染:存在于捐献血液中的病毒通过输血传播给受血者,包括:巨细胞病毒、甲肝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EB病毒等。
寄生虫感染:存在于捐献血液中的寄生虫通过输血传播给受血者,包括:疟原虫、弓形虫、美洲锥虫等。
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人们对输血后果的认识也越发清晰。一系列血液新品种不断地被开发利用、血液替代品也研制使用,在血液检测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逐步降低了输血的风险,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避免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在决定给患者输血时要充分权衡利弊,严格掌握适应证,切忌滥用。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