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警  单位:湖南省澧县中医医院 肝胆外科  发布时间:2025-06-24
608

许多人在体检时通过B超发现胆囊结石,但平时没有明显疼痛症状,往往会认为“既然不疼就不用管”。这种想法在患者中相当普遍,但实际上,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健康风险。今天我们就详细解析胆囊结石的危害、治疗时机和日常注意事项,帮助您科学认识这个问题。

胆囊结石:“沉默的杀手”

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形成的固体结晶物质,主要成分是胆固醇、胆色素或两者的混合物。根据是否引起症状,胆囊结石可分为有症状结石和无症状结石两类。临床研究发现,约80%的胆囊结石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明显症状,但“无症状”不等于“无危害”。

胆囊结石长期存在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

急性胆囊炎:结石堵塞胆囊管,导致胆汁淤积、细菌感染;

胆囊穿孔:严重感染导致胆囊壁坏死、穿孔;

胆源性胰腺炎:结石移位至胆总管,引发胰腺炎症;

胆囊癌变:长期炎症刺激可能诱发胆囊癌(约5%-1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

值得注意的是,胆囊结石的症状表现差异很大。典型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恶心呕吐、饭后饱胀感等。但有些患者的症状非常隐匿,可能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食欲下降;偶发的上腹闷胀感;消化不良症状(嗳气、反酸等);这些不典型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病”,导致延误治疗。

胆囊结石的四大治疗误区

误区一:“不疼就不需要治疗”

临床跟踪研究发现,确诊时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5年内出现症状的比例约为20%,10年内这一比例升至50%以上。更危险的是,无症状胆囊结石突然急性发作的病例占急诊胆囊手术的30%-40%。这些患者往往因为没有思想准备,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误区二:“切除胆囊会影响消化功能”

很多人担心切除胆囊会影响消化能力。事实上,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而胆汁是由肝脏持续分泌的。胆囊切除术后,肝脏分泌的胆汁直接进入肠道,虽然短期内可能出现轻微的脂肪消化吸收不良(表现为饭后轻度腹泻),但绝大多数患者(约90%)在术后3-6个月内都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饮食和营养状况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误区三:“体外碎石更安全”

体外冲击波碎石曾被尝试用来治疗胆囊结石,但临床实践发现这种方法效果有限:碎石后结石碎片可能堵塞胆管、引发更严重的胆管炎;碎石成功率不高(仅30%-50%);且可能造成胆囊壁损伤。目前主流医学观点认为,体外碎石治疗胆囊结石弊大于利,已被淘汰。

胆囊结石的科学处理建议

确诊评估

发现胆囊结石后,首先需要通过超声检查(首选)、CT或MRI等明确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以及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功能等指标。对于无症状患者,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

手术时机

必须手术的情况:结石直径>3cm(刺激胆囊癌变风险增高);合并胆囊息肉(息肉≥1cm或快速增长);胆囊壁增厚>3mm或钙化(胆囊瓷化);曾有胆囊炎急性发作史;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建议手术的情况:虽然是无症状结石,但患者有强烈治疗意愿且了解手术风险;从事特殊职业(如飞行员、潜水员)需排除潜在风险。

手术方式选择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其优势包括:创口小(3-4个5-10mm小孔);恢复快(术后2-3天即可出院);疼痛轻、并发症少;腹部不留明显疤痕。

非手术治疗

对于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下处理:控制饮食(特别是减少高脂肪食物);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针对反复感染的患者)。

结语

胆囊结石看似是个“安静”的疾病,但实际上它就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对待胆囊结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不过分紧张,也不掉以轻心。对于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建议与肝胆外科医生充分沟通,评估个体风险后制定合理的随访或治疗方案。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必要的医疗干预,绝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都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