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6
 1256产房,是生命最初的舞台,每一秒都在上演着紧张与温情交织的故事。从产妇进入产房到产后2小时,医护人员如同精密仪器上的齿轮,环环相扣地守护着母婴安全。在这些时间里,他们的工作远不止“迎接新生命”那么简单,而是一场涵盖医学监测、应急处理、人文关怀的系统工程。
产前:分娩启动时刻
当产妇因规律宫缩或破水进入产房时,助产士会首先进行全面评估,这是保障分娩安全的基础。她们通过触诊腹部判断胎儿胎位,用胎心监护仪记录胎儿心率(正常范围110-160次/分钟),同时检查宫颈扩张程度和胎头下降位置——这些数据将被实时记录在产程图上,成为判断分娩进展的“导航图”。
若产妇宫缩强度不足,医生可能会采用人工干预加速产程。比如通过静脉输注缩宫素增强宫缩,或进行人工破膜(用无菌器械刺破羊膜囊),使胎头直接压迫宫颈,促进扩张。进入产程后,助产士会更密切观察孕妈妈的生命体征及宝宝的胎心音情况,当宫缩来临时,指导产妇运用拉玛泽呼吸、导乐球、自由体位、香薰、音乐等科学有效的方法,放松身体,缓解宫缩带来的疼痛感,帮助她们擦去汗水,提供能量及情感的支持。
对于高危产妇,助产士更会把这些妈妈列为重点观察对象。产科医生会联合有关联的科室进行多学科会诊,制定应急预案,以确保母婴安全。若产程中产妇出现血压骤升,产房内已备好降压药和硫酸镁防止子痫发作。若出现胎儿窘迫,可以在数分钟内启动剖宫产,迅速帮助妈妈们结束分娩,让宝宝脱离危险的环境。这些都离不开医务人员对于产程的管理及准确评估和判断,提前准备工作如同为母婴系上“双保险”,确保风险可控。
产时:成为妈妈的高光时刻
当宫颈口全开(约10厘米),产妇进入第二产程,助产士成为这场“战役”的核心指挥者。她们陪伴在产床旁,一遍遍示范用力技巧:“宫缩来时深吸气,像解大便一样向下用力,坚持10秒!”同时用手法控制胎头娩出速度,保护会阴,减少会阴撕裂的风险。
若胎儿出现心率骤降(低于100次/分钟),助产士会呼叫产科医生进行评估,同时指导产妇侧卧以减轻子宫对血管的压迫,通过吸氧改善胎儿缺氧。接下来,根据产程的进展情况,产科医生指导并帮助产妇尽快结束分娩,新生儿科也在旁为这即将到来的新生命保驾护航,这体现了医护人员精准的判断力和默契的配合。
宝宝胎头娩出的瞬间,助产士会迅速清理新生儿口鼻中的黏液,当宝宝的胎体从产妇的身体中娩出后,等待脐带停止搏动,断脐后将宝宝放在辐射保暖台上,新生儿科医生进行Apgar评分:从心率、呼吸、肌张力、反射、肤色五个维度打分,确保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同时,护士会为新生儿戴上写有母亲信息的手环,印下足印与母亲指纹配对,这是生命最初的“身份认证”。
胎盘娩出期也就是第三产程,这是产后出血的危险时段。当胎盘娩出后,助产士会仔细检查其完整性,帮助产妇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必要时会使用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以防止大出血。同时为产妇进行会阴伤口缝合与护理,协助产妇进食、排尿。产后2小时是出血高发期,此阶段的重点是严密监护妈妈的阴道出血情况及生命体征。
产后:母婴接触,情感交流时刻
产妇进入第四产程后,护理工作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护士会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生命体征,密切观察膀胱充盈、子宫收缩和阴道流血情况。对新生儿的护理同样细致入微:护士每半小时记录一次生命体征,观察新生儿的体温、脉搏及呼吸情况。此外,还会指导妈妈和宝宝在产后的饮食、护理及康复要点。
母乳喂养指导是第四产程护理的重点。助产士会手把手教产妇正确的含乳姿势:“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下巴贴紧乳房,这样才不容易出现乳头皲裂。”助产士还会让宝宝和妈妈进行第一次亲密互动和皮肤接触,协助宝宝接触妈妈的乳房,以促进妈妈分泌乳汁,让子宫收缩得更好。此时,妈妈怀抱着宝宝,露出了笑脸,宝宝张嘴寻乳,发出哭声,妈妈的笑声和宝宝的哭声交相辉映,这一幕就是产房医务人员眼里最美的风景。
分娩结束两小时,在送母婴回房休养前,医护人员会进行评估:产妇及宝宝生命体征平稳,产妇阴道流血少、已自主排尿,并已进行母婴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便可以送回爱婴区继续观察。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