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季气温起伏不定、空气湿润,细菌病毒活跃度飙升,流感、手足口病、结核病进入高发期。这些疾病通过飞沫、接触或空气传播,易在家庭、学校、养老院等场所引发聚集性感染。本文结合临床案例与权威指南,用“大白话”拆解实用防护技巧,助您科学防病。
一、流感:家庭“防护链”三步走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发,症状包括高烧、浑身酸痛、咳嗽,重症病例可能引发肺炎甚至呼吸衰竭。某社区医院数据显示,未接种疫苗的老人感染流感后,住院风险是接种者的3.8倍。
1.疫苗接种“精准打”
优先人群:60岁以上老人、5岁以下儿童、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哮喘)、孕妇、医务人员。
接种时机:北方地区10月底前完成接种,南方地区可延长至次年1月,但流行季全程可接种。
疫苗选择:四价灭活疫苗:覆盖4种病毒株,保护更广,适合免疫力弱者。
鼻喷减毒活疫苗:3-17岁儿童可选,通过鼻腔黏膜免疫,起效更快,但免疫功能低下者禁用。
2.手卫生“七步洗”
用肥皂或洗手液,按“内、外、夹、弓、大、立、腕”七步揉搓双手,确保指尖、指缝、手腕无残留,揉搓时间不少于20秒。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后,立即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消毒。
3.家庭隔离“早阻断”
若家庭成员出现发热、咳嗽,立即佩戴口罩并单独隔离,避免共用碗筷、毛巾。症状消失后仍需居家观察1天,防止“假性康复”传染他人。
二、手足口病:托幼机构“防毒五关”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发,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典型症状为手、足、口腔黏膜疱疹,重症病例可能引发脑膜炎或肺水肿。某幼儿园曾因消毒不到位,导致12名儿童感染,停课10天。
1.物品消毒“高温+化学”
耐高温物品:奶瓶、餐具、玩具等,煮沸15分钟或蒸汽消毒10分钟。
不耐高温物品:毛绒玩具、塑料制品等,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1000mg/L)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
2.症状监测“每日查”
家长每日晨起检查儿童口腔、手心、足底有无疱疹,若出现发热伴拒食、流涎,需立即隔离并就医。
托幼机构发现可疑病例,需停课10天,并对教室、玩具进行全面消毒。
3.疫苗接种“EV71防重症”
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EV71疫苗,基础免疫2剂次(间隔1个月),可预防90%以上的重症和死亡病例。
4.饮食卫生“三不碰”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吃剩饭剩菜,水果洗净削皮后再吃。
5.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每日带儿童户外活动1小时,紫外线可杀死肠道病毒,同时增强体质。
三、结核病:慢性传染病的“隐形潜伏战”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典型症状为持续咳嗽2周以上、午后低热、夜间盗汗。我国结核病发病率居全球第三,校园、养老院等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1.高危筛查“主动查”
肺结核患者家属、同宿舍同学需在暴露后2周内完成胸部X光检查,若阴性则3个月后复查。
2.咳嗽礼仪“三不碰”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包裹口鼻,若无纸巾则用肘部内侧遮挡,避免直接用手;咳嗽后立即洗手,避免触摸口、鼻、眼;痰液吐入含氯消毒剂的容器中,密封后丢弃。
3.通风换气“每小时6次”
家庭每日开窗3次,每次30分钟;学校教室、办公室安装机械通风设备,保持每小时换气≥6次。
4.规范治疗“全程管”
初治肺结核患者采用“2HRZE/4HR”方案(2个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4个月异烟肼+利福平);每月复查肝功能、血常规,在治疗满2、5、6个月末时留取痰标本查结核菌;全程督导服药,避免漏服、断服。
四、科学防护的“三大误区”
误区1:醋熏蒸能消毒?
醋酸浓度需达30%才能杀菌,但食醋浓度仅5%,且可能刺激呼吸道,诱发哮喘。
误区2:免疫力强无需防护?
青壮年感染后可能成为“无症状传播者”,仍需戴口罩、勤洗手。
误区3:消毒剂浓度越高越好?
含氯消毒剂浓度过高会腐蚀物品、刺激呼吸道,家庭使用500-1000mg/L即可。
结语:防病如筑堤,细节见真章
春季传染病防控需从“疫苗接种+手卫生+环境消杀”三方面入手,辅以合理饮食、充足睡眠和适度运动。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流行病学史。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唯有科学防护与健康生活并重,方能安度“多病之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