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如同城市道路突发交通瘫痪,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行,可能引发腹痛、呕吐、腹胀甚至休克。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等致命后果。
肠梗阻的典型症状:肠道发出的“红色警报”
1.腹痛——肠道的“痉挛求救”
肠梗阻时,肠腔内压力骤增,肠壁平滑肌剧烈收缩,引发阵发性绞痛。机械性肠梗阻的腹痛呈“波浪式”加重-缓解,而绞窄性肠梗阻(如肠扭转)的腹痛则持续剧烈,提示肠管血运障碍。患者常感到腹部像被绳索勒紧,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或梗阻部位。
2.呕吐——肠道的“反流抗议”
高位肠梗阻(如十二指肠梗阻)呕吐出现早且频繁,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低位肠梗阻(如结肠梗阻)呕吐出现晚且量少,呕吐物可能呈粪样。若呕吐物呈棕褐色或血性,提示肠管血运障碍,需立即就医。
3.腹胀——肠道的“气球膨胀”
低位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常表现为全腹膨胀,而闭袢性肠梗阻(如肠扭转)则可能出现不对称的局部膨胀。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相关,梗阻部位越低,腹胀越显著。患者常感到腹部紧绷如鼓,甚至影响呼吸。
4.停止排气排便——肠道的“交通瘫痪”
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患者通常停止排气排便,但梗阻早期或高位梗阻时,残留气体和粪便仍可能排出,不可因此否定肠梗阻的诊断。若出现血性黏液样粪便,需警惕绞窄性肠梗阻。
肠梗阻的治疗手段:疏通肠道的“紧急救援”
1.保守治疗——肠道的“临时疏导”
禁食禁水:减轻肠道负担,避免内容物进一步积聚。
胃肠减压:通过胃管吸出胃内容物,降低肠腔压力,缓解腹胀。
补液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防止脱水。
药物治疗:如新斯的明促进肠蠕动,山莨菪碱缓解肠痉挛,抗生素预防感染。
2.手术治疗——肠道的“彻底疏通”
黏连松解术:适用于术后肠黏连引起的肠梗阻,通过手术松解黏连,恢复肠道通畅。
肠切除吻合术:适用于肿瘤、肠坏死等导致的肠梗阻,需切除病变肠段并重新吻合。
肠扭转复位术:适用于肠扭转引起的肠梗阻,需及时复位以避免肠管坏死。
肠梗阻的预防策略:守护肠道的“交通规则”
1.饮食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避免易梗阻食物:少吃柿子、山楂等易形成粪石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或曾有肠道手术史者。
规律进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防止肠道负担过重。
2.适度运动
促进肠道蠕动: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可增强肠道功能,减少肠黏连风险。
术后早期活动:腹部手术后,在医生指导下尽早下床活动,预防肠黏连。
3.疾病防治
治疗肠道原发病:如肠炎、肠结核、肠道肿瘤等,防止病情进展导致肠梗阻。
预防疝气嵌顿:腹股沟疝患者应及时手术,避免疝内容物卡压引发肠梗阻。
4.定期体检
早期发现病变:中老年人或有肠道疾病家族史者,定期进行腹部超声、肠镜检查,及时发现息肉、肿瘤等潜在风险。
肠梗阻虽是急症,但通过及时识别症状、科学治疗和积极预防,多数患者可恢复健康。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重视肠道健康,避免“病从口入”,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记住: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这四大信号是肠道的“最后警告”,切勿拖延就医。守护肠道健康,就是守护生命的“交通要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