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7体检报告上出现 “卵巢囊肿” 四个字时,不少女性都会心头一紧。但其实,卵巢囊肿分两种 —— 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不用治就能自己消失,后者才需要警惕。学会区分这两种情况,能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和过度治疗。下面就用简单的话讲讲怎么分辨它们。
一、先搞懂:什么是卵巢囊肿?卵巢就像女性体内的 “小卵泡工厂”,每月会培育卵子,过程中可能出现充满液体的小囊泡,这就是卵巢囊肿。打个比方,生理性囊肿好比 “临时搭建的小帐篷”,完成使命就会自动拆除;病理性囊肿则像 “扎了根的小房子”,会一直留在原地,甚至慢慢变大。
二、生理性囊肿:身体的 “临时现象”1. 什么时候会出现?育龄期女性(15-49 岁)最常见,尤其是月经周期规律的人。它和排卵密切相关:
卵泡囊肿:卵子发育时,卵泡没破裂排卵,像吹气球一样鼓起来形成;黄体囊肿:排卵后卵泡变成黄体,若液体过多也会形成囊肿。这些囊肿是月经周期的 “副产品”,通常月经结束后会自然消失,存在时间一般不超过 3 个月。
2. 有哪些特点?个头小:大多直径在 5 厘米以内,很少超 8 厘米;没症状:平时没感觉,多是体检做 B 超时偶然发现;会 “变身”:下次月经结束后复查,可能缩小或完全消失。比如有人月经干净后做 B 超,囊肿不见了,就是典型的生理性囊肿。
三、病理性囊肿:需要关注的 “异常信号”1. 哪些情况要警惕?病理性囊肿和排卵没关系,可能是卵巢本身出了问题,常见的有: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 “跑” 到卵巢,每次月经时出血形成,会逐渐变大;畸胎瘤:里面可能有毛发、油脂甚至牙齿,是胚胎时期的 “遗留物”;囊腺瘤:由卵巢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可能慢慢变大。
这些囊肿不会自己消失,还可能随时间长大。
2. 有哪些特点?个头不定:小的几厘米,大的可能长到 10 厘米以上;有症状:囊肿太大可能压迫周围器官,出现下腹胀痛、腰酸,性生活时疼痛;若发生扭转或破裂,会突然剧烈腹痛、恶心呕吐,需紧急就医;不 “听话”:无论月经周期如何,复查时囊肿要么没变化,要么越来越大。
四、教你 3 步区分:简单又实用1. 看时间:结合月经周期查 B 超生理性囊肿:建议月经结束后 3-7 天复查 B 超,此时最可能消失或缩小;病理性囊肿:无论何时查,都持续存在甚至变大。这是区分两者最关键的方法,比单纯看大小更靠谱。
2. 看大小和变化:动态观察很重要首次发现囊肿,若直径小于 5 厘米且没症状,可先观察 3 个月(每 1-2 个月查一次 B 超)。如果变小、消失,就是生理性的;若直径超过 5 厘米,或 3 个月后没消失甚至变大,大概率是病理性的,需进一步检查。
3. 看症状:有无不适是信号生理性囊肿:几乎没感觉;病理性囊肿:可能有持续腹胀、腹痛、月经紊乱(如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甚至同房时疼痛。
五、发现囊肿后该怎么办?1. 生理性囊肿:不用治,定期复查即可确诊后无需吃药或手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月经结束后再复查一次 B 超,多数会自行消失。
2. 病理性囊肿:根据情况处理小而稳定的囊肿:若没症状,可每 3-6 个月复查一次,观察变化;大或有症状的囊肿:医生可能建议手术切除,尤其是怀疑有恶性可能时(比如绝经后出现的囊肿,要更警惕)。
注意:别轻信 “吃药消囊肿” 的偏方,病理性囊肿靠药物很难消除,盲目用药可能耽误治疗。
六、提醒:这些误区要避开误区 1:囊肿 = 肿瘤?
错。生理性囊肿不是病,病理性囊肿大多是良性的,只有少数可能是恶性(即卵巢癌),不必过度恐慌。
误区 2:绝经后就不会有囊肿?
错。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衰退,若出现囊肿,病理性的可能性更高,需尽快检查。
误区 3:有囊肿就不能怀孕?
错。生理性囊肿不影响怀孕;小的病理性囊肿若不影响卵巢功能,也可能正常怀孕,但需医生评估。
总之,发现卵巢囊肿先别慌,看看自己是不是育龄期、囊肿大小、有没有症状,再结合月经周期复查 B 超。大多数生理性囊肿会 “来去匆匆”,只有少数病理性囊肿需要干预。记住:定期检查、听从医生建议,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