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枢  单位:宣汉县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0
1241

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

遗传因素: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抗凝血酶缺乏等遗传因素也会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流速度缓慢:这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血液高凝状态:某些疾病或药物作用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血管壁损伤:血管壁受到损伤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深静脉血栓风险人群

(一)长期制动或活动受限者

术后卧床患者:尤其是骨科手术(如髋关节置换、骨折手术)或大手术后;长途旅行久坐者;瘫痪或重症患者。

(二)疾病或创伤相关风险

癌症患者:肿瘤可能释放促凝血物质,化疗或放疗也会损伤血管内皮,升高血栓风险;严重创伤或烧伤患者:组织损伤会激活凝血系统,同时长期卧床进一步加剧风险;慢性病患者:如心力衰竭、慢性肾病、炎症性肠病等,因血管内皮损伤或血液黏稠度增加而更易形成血栓。

(三)生理或遗传因素

高龄人群(>60岁):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且活动量减少;肥胖者(BMI>30):脂肪组织释放炎性因子,压迫腹腔静脉,导致下肢血流缓慢;遗传性凝血障碍:如抗凝血酶缺乏症、蛋白C或S缺乏症等,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妊娠及产后女性:孕期子宫压迫下腔静脉,激素变化导致血管扩张和血流减慢;产后6周内风险仍较高。

(四)药物或生活习惯影响

激素类药物使用者: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替代疗法可能增加凝血因子水平;吸烟者:尼古丁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静脉曲张或静脉功能不全者:血管结构异常导致血液淤滞,易形成血栓。

(五)其他高风险人群

既往血栓史或家族史者:复发风险较常人高3-8倍,家族史提示遗传倾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可能损伤血管壁,诱发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的危害

腿部肿胀及疼痛: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会阻碍血液回流,造成反流障碍,从而导致腿部肿胀及疼痛。

骨筋膜室综合征: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

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如果脱落,就可能会随着血液流动到肺动脉,导致肺动脉栓塞,从而引起患者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危及患者生命。

深静脉血栓治疗措施

抗凝治疗是基础且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使用抗凝药物,可以有效抑制血栓的进一步扩展,并降低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其次,对于急性或严重的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此外,介入治疗如机械性血栓去除、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等,也为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

(一)急性期护理措施

绝对卧床与体位管理:患肢制动,急性期(血栓形成后1-2周)需绝对卧床,避免活动导致血栓脱落。将患肢抬高20-30厘米(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

禁止按摩或热敷,避免外力刺激血栓脱落。

抗凝治疗护理:遵医嘱用药,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需严格按剂量和时间使用。监测出血风险:观察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黑便等出血倾向,定期检测凝血功能(如INR值)。注射部位护理:低分子肝素需皮下注射,需轮换注射部位(如腹部),避免局部硬结。

并发症监测:肺栓塞识别:如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需立即报告医生并紧急处理。下肢循环评估:观察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警惕肢体缺血或坏死。

(二)长期护理与预防复发循序减压弹力袜:选择医用弹力袜(压力梯度20-30mmHg),晨起前穿戴,睡前脱下,每日持续8小时以上;需定期更换(每3-6个月),确保压力有效性。

适度活动与康复训练:活动原则:急性期后逐步恢复活动,避免久坐或久站(>1小时);踝泵运动:每日3-4次,每次10分钟,通过勾脚、绷脚动作促进小腿肌肉收缩和血流;步行训练:病情稳定后,每日步行30分钟,逐步增加强度。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风险;控制体重:BMI>30者需减重,降低静脉压力;避免脱水:每日饮水1500-2000ml,降低血液黏稠度。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