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门诊工作中,经常有患者问:医生,我的手脚发黄,我是黄疸了吗?
你是否曾经发现自己的手掌、脚底甚至眼白突然变得蜡黄,这种“黄皮肤”的现象,常常让人联想到一个医学术语——黄疸。但事实上,手脚发黄并不一定意味着黄疸,也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真假黄疸的神秘面纱,看看这抹黄色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健康密码。
如何区分真假黄疸
真性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的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的产物,正常情况下会经过肝脏代谢,随胆汁排出体外。当肝脏功能受损、胆道梗阻或红细胞大量破坏时,胆红素代谢异常,就会导致黄疸。
特点:皮肤、黏膜和巩膜(眼白)均匀黄染,常伴有尿液颜色加深(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陶土色)、皮肤瘙痒等症状。
假性黄疸: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皮肤发黄,与胆红素代谢无关。
常见原因:
饮食因素:过量食用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柑橘等),会导致皮肤暂时性发黄,但巩膜不会黄染。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阿的平、呋喃类药物等)也可能引起皮肤发黄。
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肝病等也可能导致皮肤色素沉着,出现皮肤发黄的现象。
引起黄疸的常见疾病有哪些
肝脏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会导致肝功能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黄疸。
胆道疾病:胆管结石、胆管炎、胆管癌等胆道疾病会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引起黄疸。
溶血性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溶血性疾病会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引起黄疸。
手脚发黄该怎么办
观察其他症状:如果只是单纯的手脚发黄,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的摄入。
及时就医:如果手脚发黄伴有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腹痛、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误区解读
误区一:皮肤发黄一定是黄疸?
不一定。进食过量含有胡萝卜素的食物,比如胡萝卜、南瓜、西红柿、柑橘等,可引起皮肤黄染,但是胡萝卜素不会引起巩膜黄染,检查血清胆红素是正常的。
误区二:皮肤和巩膜没有黄染就不是黄疸?
不是的。若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看不出黄疸,称隐性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μmol/L(2mg/dl)时,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则为显性黄疸。
了解真假黄疸的区别,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就医检查,才能守护我们的健康。所以不要发现皮肤或小便发黄就惊慌失措,但是也不能过于大意,注意尽快到医院做些相关的检查,确定真正的原因,尽快开展治疗;另外也要注意避免食物性、药物性因素引起的“假性黄疸”,不要让“小黄人”找上你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