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老年群体中,常有人感叹“年纪大了,关节越来越不听话”:上下楼梯时膝盖像被针扎般刺痛,阴雨天手指关节肿胀僵硬,晨起时髋关节酸痛到难以起身……这些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骨关节炎。在中医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中,这种病症早有深入研究与独特解法,从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出发,为骨关节炎的防治提供了系统思路。
认识骨关节炎:关节退变的“无声危机”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及滑膜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疾病,多发于膝关节、髋关节、手指关节及脊柱等负重或活动频繁的部位。正常关节内,软骨光滑而富有弹性,能缓冲骨骼间的摩擦与压力;滑膜则分泌滑液,为关节提供润滑与营养。但随着年龄增长、过度使用、外伤或肥胖等因素影响,软骨逐渐磨损、变薄,滑膜产生炎症,骨赘(骨刺)增生,最终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畸形与活动受限。
在中医典籍中,骨关节炎归属于“骨痹”“膝痹”“尪痹”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以肝肾亏虚为内因,外感风寒湿邪、劳损外伤为诱因。肾主骨、肝主筋,年老体衰或久病体虚导致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加之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因长期负重、过度劳累,损伤关节筋脉,致使痰瘀互结,从而引发疼痛、肿胀等症状。
症状预警:这些信号别忽视
1.疼痛:初期多为活动后隐痛,休息可缓解;随着病情发展,疼痛转为持续性,甚至在夜间痛醒。上下楼梯、蹲起、久坐后起身时,膝关节疼痛尤为明显;手指关节疼痛则常见于晨起或长时间握物后。
2.肿胀:关节周围组织因炎症反应出现肿胀,部分患者可见关节积液,触摸时有波动感。
3.活动受限:关节僵硬感增加,如晨起时关节“发紧”,需活动15-30分钟才能缓解;严重时关节畸形(如膝关节内翻、外翻),导致行走困难、无法完全屈伸。
4.摩擦音:活动关节时可听见“咔咔”或“沙沙”的摩擦声,这是软骨磨损、骨质增生导致的关节面不平整。
中医诊断:四诊合参辨虚实寒热
中医诊断骨关节炎,强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信息,结合辨证分型精准判断病情。
1.望诊:观察关节是否肿胀变形,皮肤颜色是否发红或青紫,行走姿态是否异常(如跛行、鸭步);
2.闻诊:留意关节活动时是否有摩擦音(如“咔咔”声),或患者呼吸、言语是否因疼痛而急促;
3.问诊:详细询问疼痛性质(刺痛、冷痛、胀痛)、发作时间(晨起加重或夜间痛甚)、诱发因素(受寒、劳累、天气变化)及伴随症状(如乏力、畏寒);
4.切诊:触摸关节局部温度、肌肉紧张度,按压寻找痛点,并通过脉象判断虚实。如脉沉细多为肝肾不足,脉弦紧提示寒邪凝滞,脉濡滑则与痰湿内蕴相关。
临床常见证型包括:风寒湿阻型、湿热蕴结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亏虚型。
中医视角下的日常养护
(一)未病先防:从生活细节守护关节健康
1.避寒保暖:避免关节受寒湿侵袭,冬季佩戴护膝、护腕,空调房内增添衣物;
2.合理运动:选择低强度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游泳,避免爬山、深蹲等增加关节负荷的运动;
3.控制体重:减轻关节承重压力,肥胖人群需通过饮食与运动科学减重;
4.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因疼痛焦虑加重病情;
5.饮食调理:多食用黑豆、核桃、芝麻等补肾食物,适量摄入山药、茯苓健脾祛湿。
(二)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恢复关节功能
症状缓解后,可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
1.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膝关节屈伸练习、手指关节握拳伸展;
2.肌力训练:靠墙静蹲、直腿抬高,可增强股四头肌力量;
3.平衡训练:单腿站立、使用平衡垫,可提高关节稳定性。
总结
关节是支撑我们自由行动的“基石”,当它发出疼痛、肿胀的信号时,别轻易忽视。通过科学预防、及时干预和长期养护,我们完全可以与骨关节炎“和平共处”,让关节重获灵活与舒适。从今天起,倾听关节的声音,用行动守护它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