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亚男  单位: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桥中心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8-29
137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和血管病变引发的严重并发症,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感染、溃疡甚至截肢。早期识别症状、科学自查并做好日常护理,是预防病情恶化的关键。

认识糖尿病足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足的早期表现多与神经和血管损伤相关,需重点关注以下6类症状:

皮肤颜色改变:足部皮肤可能出现暗红、发紫或苍白,尤其在抬高下肢时苍白更明显,放下后恢复缓慢。这是因血管病变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缺血缺氧所致。约3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下肢血管病变,早期表现为皮肤颜色异常。

感觉异常:神经损伤引发足部麻木、刺痛、灼热感或蚁行感,夜间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对温度、疼痛刺激迟钝,易因忽视微小创伤而引发感染。例如,剪趾甲时剪伤皮肤却未察觉,导致伤口感染。

温度变化:足部可能发凉(血液循环不足)或发热(局部炎症或神经病变)。研究显示,2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提示下肢供血不足。

皮肤干燥皲裂:高血糖影响汗腺功能,足部皮肤干燥、脱屑,易出现皲裂。皲裂处成为细菌入侵通道,增加感染风险。

趾甲异常:趾甲增厚、变形、变色,周围皮肤红肿疼痛,提示血液循环和代谢异常。

伤口愈合缓慢:微小伤口(如擦伤、刺伤)超过2周未愈合,是高血糖抑制免疫功能和血管病变的典型表现。

糖尿病足自查方法

通过“看、触、测、查”四步法,可系统评估足部健康状况:

观察外观

皮肤状态:每日检查足部有无红肿、水疱、溃疡或皲裂,尤其注意足底、趾缝等隐蔽部位。

趾甲情况:查看趾甲是否增厚、变形,有无甲沟炎或嵌甲。

足部畸形:长期神经病变可能导致足弓塌陷、槌状趾等畸形,增加摩擦损伤风险。

感知测试

痛觉检查:用棉签轻触足部皮肤,感受是否有疼痛感。若对轻微刺激无反应,提示痛觉减退。

触觉检查:用细毛刷轻刷足部,测试触觉灵敏度。触觉减退者易因感知障碍受伤。

温度觉测试:用冷热物体(如金属棒)交替触碰足部,判断温度感知能力。温度觉异常者需避免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以防烫伤。

血管评估

足背动脉搏动:用食指和中指轻触足背靠近踝关节处,感受搏动强度。若搏动减弱或消失,提示下肢动脉供血不足。

胫后动脉搏动:触摸内踝后方,评估搏动情况。双动脉同时减弱需警惕严重血管病变。

伤口监测

记录伤口位置、大小及愈合进度。若伤口出现渗液、异味或周围红肿加重,提示感染风险,需立即就医。

糖尿病足日常护理技巧

血糖管理

目标值: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

饮食调整:以低升糖指数食物为主,控制总热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如鱼、豆类)。

足部清洁与保湿

水温控制:每日用37℃以下温水洗脚,时间不超过10分钟。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避免烫伤。

清洁方法:用中性肥皂轻柔清洗,特别注意趾缝清洁。洗后彻底擦干,尤其是趾间区域。

鞋袜选择

鞋子要求:选择宽松、透气、圆头平底鞋,鞋内深度需容纳定制矫形鞋垫。新鞋首次穿着不超过2小时,检查足部有无压红。避免穿露趾鞋或高跟鞋。

袜子选择:穿棉质、柔软、透气袜子,每日更换,保持足部干爽。避免穿化纤材质或过紧袜子,防止摩擦损伤。

生活习惯调整

避免赤足:室内外行走均需穿鞋袜,防止踩到尖锐物体。

适度运动:每日进行踝泵运动(如勾脚、绷脚)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避免交叉腿坐姿。

定期检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专业足病筛查,包括神经电生理检查和踝肱指数测定。

糖尿病足的预防需“早发现、早干预、早护理”。通过系统自查和科学护理,可显著降低截肢风险,提高生活质量。若出现足部异常,务必及时就医,切勿自行处理。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